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决定成败的细节(2011年1月)

(2011-12-05 04:53:00)
标签:

育儿

行为规范

自律

他律

准则

分类: 发表的文章
健康娃娃,2011年1月,海外来风专栏,陈忻
Success depends on details

决定成败的细节

有一句老话说:正确和错误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差。在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正是那些小细节决定了最终的成败。爸爸妈妈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要注意一些行为和语言上的细节。不要小看了这些小细节,往往是这些细节影响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Details  1

回国探亲的时候,朋友相约聚会。那天我带了小儿子参加聚会。小宝属于慢热型宝宝,一开始话少,等熟了才会变得活泼。果然,到了目的地已经有一帮子人了。他乍 一见这么多人,就转身紧紧抱住我的腿。大家笑了,你一言我一语,“哟,小宝不像大宝啊,会怕生吗?”说得小宝更紧张了,我把他抱起来,能感到他全身肌肉都很紧张。他把头贴紧我,整个像只八脚章鱼缠住我。

一 看儿子这个样子,我马上给朋友打了招呼,把小宝带到一旁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去看树叶吧?你看,哪些叶子是红的?咱们把红叶子捡起来吧。那边有花,我们 去看一看。”慢慢地,他放松了紧张的情绪。过了好一会儿,小宝明显轻松多了,我让他过去坐在一块舒服的大石头上面,和一个妹妹打招呼。他不怎么怕羞了,过 去坐下来,和妹妹说起了话。

细节解读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调整。但家长不经意间的评论却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并非有意,孩子已经将我们随意的聊天听了进去。

    事后我试想了一下,如果我没有转移小宝的注意力,而是附和朋友们的评论:“是啊,这个孩子就是有点内向,害羞啊。”“是啊,他哥哥比他大方,能说多了。”然后拼命“鼓励”他,“不要这么怕羞,去和小妹妹一起去玩吧。没关系的”,这样的“鼓励”会有效吗?我理解父母的心情,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对“内向害 羞”的孩子,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没面子”,有的人是真替孩子着急。他们会说:“我们也没做错啊,你看,我一直在鼓励孩子嘛!”但是,孩子还小,他们不会自 我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基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基础上。如果我们一再给他们贴上“内向”、“害羞”这样的标签,实际上是更强化了他们的“内向害羞”的行 为。家长们最好能减少不经意对孩子的评论,而父母也不要附和那些评论,恰恰相反,我们要阻止这样的评论。父母鼓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鼓励孩子也是需要 技巧的,生硬的鼓励,在生活中往往起到反作用。如果一个让孩子精神放松的鼓励,我觉得会比硬推着孩子上前更有效。

相关链接

不少国内的大人会选择孩子在场的时候评论他们。但是在国外,这些情况确实很少。如果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进行评论,或是在谈论中涉及了孩子,家长一般都 会选择用悄悄话来进行。在没有办法进行悄悄话的情况下,父母可能会选择用拼读的方式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例如,有妈妈想告诉其他家长,自己孩子的哭泣是 假装的(Fake),但是当时孩子在场,所以这位妈妈就选择了把F-A-K-E这个词拼读出来,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也避免孩子听到这些评论。国内的家长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可以借鉴一下。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如果你要称赞你的孩子,请你大声讲话。

 

Details  2

有的爸爸妈妈,非常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可惜就因为一些行为细节,得到的结果已然和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一个2岁孩子的爸爸跟我说,“昨天孩子吃饭的时候,把碗扔地上,我轻轻地打了他的小手以示惩罚,告诉他碗是吃饭用的,不能扔”。

还有一些家长,当孩子在公共场所有不好的行为,就假借他人来规范孩子。比如外出吃饭,孩子用筷子乱戳,把勺子乱扔。父母也许会说:“不能这样,你看,服务员 阿姨看见会批评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乱跑,有些爸妈会说:“快别跑了,你看那个警察叔叔,哪个小朋友乱跑,他要把不听话的小朋友抓起来的。”

细节解读

上文中那个爸爸很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但是,如果将来孩子打人了,他又该怎么跟他解释不能打人呢?孩子也许会觉得,当自己做错事的时候,家长用轻微暴力来告诫,表明他们不喜欢我的这些行为,那么一旦我不喜欢小朋友的行为,也意味着我可以用暴力来告诉小朋友我的不满意。所以,爸爸的教育初衷是好的,可惜失败在细节上了。这个爸爸可以说:碗碗是吃饭饭用的,不能乱扔。坚持用这样的语言来规范,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多次不听,就把碗没收了,不给吃饭,让他承担后果。这样的办法,比打他的小手要好得多。

而上文中那些喜欢拿其他人的权威来管教孩子的家长,虽然制止了孩子一时的不良行为,可是教育效果到底好不好呢?首先,长期假借他人的权威不仅是对自己权威的 一种挑衅,随着孩子的长大,没有建立起自己权威的家长,往往面对孩子时就会产生,实在没法管教他们的想法。其次,小孩子的行为规范,需要经过一个他律到自 律的过程。学龄前的儿童,主要靠他律来进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规范他们的时候,需要用“外力”来约束孩子,而是要在他们的心里建立准则。比如,在餐馆吃饭扔勺子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乱扔勺子。这是社会准则,并不是怕阿姨要骂。父母只有慢慢给孩子建立这些准则,孩子才会逐渐地理解和接受准则,才会逐步地从他律阶段走向自律阶段。

因此尽管上文那些家长的教育初衷都很好,但却在实践过程中失败在细节上了。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应多注意自己在语言和行为上的一些细节,特别是那 些具体的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最终的教育效果。当你质疑育儿理念的时候,不妨先反省一下教育的细节,也许理念无错,细节有差。


www.infantcute.com


决定成败的细节(2011年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