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凡
黄凡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33
  • 关注人气:3,7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资融券业务的他山之石

(2010-05-13 06:45:52)
标签:

基金

融资融券交易

券商

美加市场

股票

分类: 国内股市

不久前,融资融券业务的帷幕正式拉开。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成交非常有限,似乎气候难成。

 

记得就在2008年市况低迷之时,融资融券曾被寄望成为大小非减持新规和下调印花税之后市场期待的下一张“救市牌”。现在,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6家券商成功拿下首批资格,初期将给市场供给近300亿资金,随着第二、三批试点的逐步推开,这部分增量资金有望带市场走出低迷阶段。

 

也有观点说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信用程度不佳,无法形成市场利率机制。而首次公布的融资利率7.86%,融券费率更高,将近10%了,其成本相对高昂。而且,加上融资买入申报、融券买入申报、套保审批、套利审批等限制。融资融券业务意义不大。

 

笔者在此并不打算深入参加意义的争论。只想把在多年来参与美加等地融资融券实际操作中所了解到的情况,与我们现阶段的相关现状作些比对分析。从而探讨融资融券的引入对国内市场的近期影响,以及可能对投资者财富管理实务带来的变化。

 

在美加,融资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购入股票债券等后,提取现券(而我国除了在90年代初深发展等公司发行过股票现券外,都是无纸化)然后抵押给银行来取得贷款然后再投资,其优点在于融资成本相对低,但缺点是手续较为繁琐。另一种是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融资,扩大交易筹码,证券融资交易虽然有其特殊的买卖方式,但是从交割方式角度来讲与现货交易基本一致。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与个人股票质押向银行贷款不同,必须开立专门的信用交易帐户,与券商为投资者的“透支”以及券商作为中介人的“三方协议贷款”相似。其优缺点刚好与第一种相反。由此来看,向券商融资成本较高并非“中国特色”。

 

而美加的融券交易方式也有两种,其一是向券商或通过券商向其他投资者借券卖向市场,其二是完全凭空卖的“裸卖空”。虽然卖空机制对于提高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总的来说并不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引起金融危机;但也有例外,2008底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美国曾一度担心过度的卖空投资令整个金融体系崩盘而禁止对金融机构股票“裸卖空”,进而在一段时间内完全禁止对金融机构股票“卖空”。

 

其实,国外参与融资融券交易门槛较低,只要信用记录良好,就可开帐户。笔者十多年前就以有限的资金开通融资融券,还可以买卖期权,甚至以一定的方式发起认购和认沽期权(这可是我国只有创新类券商才能开展的业务!)。然而,尽管开户门槛如此低,但参与的投资者的比例并不高,就笔者的个人帐户而言,仅发生“屈指可数”的几笔“试水”而已。也许市场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在交易制度完善、操作简便轻易、而主要参与者均为资金量庞大的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美国的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信用交易规模占证券交易金额的比重不到20%。

 

再回头看中国模式,目前里没主角(没有银行来融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融券)只剩下配角(券商)在表演。 再加上有规模和制度上的种种限制,融资融券交易的信用交易规模占证券交易金额的比重大不到哪里去。因此,除了从行业和板块来看,由于信用资金在市场中的交易更频繁,成交会稍微更趋活跃,令增加利差收入、提高佣金收入、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等因素可能会对相关券商的经营业绩有所帮助外;这一“利好”对市场的走势影响非常有限。

 

对于一般投资人而言,融资融券的实质为创富工具,而非以财富保值增值为目的财富管理操作的有效工具。因为,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是向上的。融资来投资到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的本质是加大风险来追求获得更高回报,而融券卖空则是捕捉下跌时的赢利机会,两者都是为了“战胜市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战胜市场为目的进行财富管理,结果大多事与愿违。那么,既然我们不可能战胜市场,那就请把“战胜市场”而取得超额回报的信心和期待,调整为“战胜自我”来接受自己难以“战胜市场”的现实的努力和行动吧。
 
请牢记“经得起检验的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话,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投资理财的方式是,“长期持有指数型基金,然后努力工作吧”!其实,买入并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降低费用并让上市企业的中长期增长带给你资本增值及分红的最佳方法。尽管,这种投资方式似乎是蠢人的游戏,然而,事实证明,简单的东西往往比复杂的东西好得多。试想,持有在2007年全年持有任何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一年回报超过400%,在2009年同样持有任何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全年回报超过80%!比忙碌进出强吧!
 
也许,您会说,这样的投资也太没劲了!那给您支个招吧:可以把大部分投资资产作为核心配置到指数型基金长期持有,另将一小部分资产做个股的买卖以寻找“战胜市场”的感觉,而当然了,对于高资产净值的投资者,“小赌怡情”般的良好心态参与融资融券交易未尝不可。

 

本文在《投资与理财》杂志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