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曾外祖父周宗良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同济人物研究 |
--作者:陈达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69.jpg
周宗良(1875-1957年)
我妈妈的名字是她祖父周宗良给起的。在我的记忆里,她无数次提起过这件事。后来,当我妈妈出名了,很多人在写她的文章时都会特意提到“广仁”这两个字--即广大之仁德,这就是我妈妈一生的写照。我妈妈的祖父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去世时我才两岁多,当时没有什么印象,真正开始了解曾外祖父的事迹,那是二十年后的事了。1978年,我外公周孝高去世,为了遗产继承的相关事宜,外公的律师从杭州往返北京多次,这时,才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我曾外祖父周宗良的传奇人生。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重大机遇。对我妈妈来说,她的人生机遇应该是发生在1950年,那时她刚刚21岁,正满怀期待地准备去法国留学。这时,贺绿汀[注1]先生劝她说:“现在是新中国,留下来吧,我们需要你!”在了解她想继续深造的想法后又说:“放心,国家到时会培养你!”我妈妈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点燃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国内继续工作。从而成就了她在中国的钢琴事业。回忆我自己所走过的路,我的人生转折点是发生在1987年去日本留学时,在铃木才能教育学院遇到了我的恩师片冈先生。那么曾外祖父周宗良的人生机遇,绝对就是遇到了谦信洋行的创始人约翰·格罗门先生。
我的曾外祖父周宗良出生于1875年,祖籍是徽州歙县昌溪周邦头。他自幼天资聪慧,禀赋过人。曾外祖父的父亲在宁波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漆店,同时还在一所基督教会任职。因为父亲的关系,曾外祖父自幼接触教会,潜移默化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熏陶。他早年上过私塾,后就读于宁波基督教会所办的斐迪中学。毕业后先是进入宁波海关工作。当时的海关是进出口贸易的衙门,在海关的工作经历让曾外祖父明白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等。同时,他充分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于是就利用闲暇时间跟海关税务司司长夫人学习英语,并积极创造机会与外籍职员交谈,他的目地很明确,就是要练习英语口语。等到曾外祖父离开海关进入颜料行业时,他的英语被公认是业内最棒的。
19世纪末,格罗门(1873-1967),一位年轻商人从德国汉堡来到中国,他先后在上海与天津两地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公司,中文名称是“谦信洋行”。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德国进口染料,还兼营机械和洋杂货等。当时的中国,进口染料还没有完全打开市场,而且已经有多家外商洋行在经营染料,竞争非常激烈。格罗门在一次去宁波推广业务的时候,经人引荐,请到了周宗良为他做翻译。在短短的几天相处之中,格罗门对于曾外祖父的英语水平赞叹不已。另一方面,通过俩人的广泛交谈,格罗门认为他不仅是一位好翻译,而且还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商业奇才。他发现曾外祖父对于市场情况和颜料商品的具体运作了如指掌。同时,那不卑不亢而又殷勤至诚的接待风格,确实让他不得不另眼相看。不仅如此,俩人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同语言,如在宗教信仰、事业人生等方面。格罗门受过良好教育,他为人正直,具有德国人特有的严肃认真等性格特征。曾外祖父从小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教会学校西式教育的熏陶。于是,熟悉的交谈话题,相似的见解认识,使这两个年龄相仿的年青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愉快的合作、美好的印象,为曾外祖父后来进入谦信洋行并且担任买办创造了契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德国以生产化工颜料、染料著称于世。染料在德国对华贸易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一战以前,德国进口染料在中国市场上一直稳居第一位,1910年至1913年间,销往中国的德国染料从占德国出口总额的10%上升到百分之40%。[注2]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0.jpg
周宗良(前排右3)、格罗门(前排右4)在上海谦信洋行门前
1905年,曾外祖父来到上海,经人介绍在谦信洋行买办姜炳生的“买办间”担任跑街一职。格罗门听说他到谦信后非常激动,急切地找到曾外祖父,他诚恳地对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应当有远大的前程,可是现在你的情况譬如骏马安伏于槽枥之间,你本来是可以驰骋于千里之外的!你想不想去各地推销业务,施展你的才干?”曾外祖父回答说:“骏马饱食而有后力,如不加限制让它自由驰骋,那么行千里是可以的。”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让格罗门给予他必要的经济支持与更自由的经营自主权。于是,曾外祖父带着从格罗门那里得来的“尚方宝剑”,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经过他几年的努力,谦信业务有了大幅度增长,迅速成为颜料界的“执牛耳者”。1910年,曾外祖父替代姜炳生正式出任谦信洋行买办,由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买办生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商纷纷回国,格罗门在返德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谦信洋行名下的全部不动产过户到了周宗良名下,并把谦信所有栈存染料折价赊给他。如此,格罗门等于把整个谦信洋行的全部财产都拱手交给了周宗良。对于格罗门来说,这既是在危难时期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又是基于他对周宗良极度的信任。
于是,曾外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负未卜之际,承担起保护谦信洋行在上海全部财产的责任。战争期间中德贸易中断,染料价格飙升。曾外祖父因为握有谦信洋行全部栈存染料,因此大获其利。一跃而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巨商大贾,被称为颜料大王。一战结束后,格罗门因为要留在德国打理生意,没有亲自回到中国,便委派魏白兰到上海出任谦信大班,魏白兰抵沪后,曾外祖父当即将名下托管的不动产原封不动全部过户给谦信洋行,同时又把原栈存染料按照和格罗门约定的价钱如数付清。格罗门对曾外祖父诚信维护谦信利益的道德行为非常感激。从此,两人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在这以后,曾外祖父陆续买进德国谦信公司股票,成为谦信洋行仅次于创始人格罗门的大股东,并当上了谦信洋行的董事。曾外祖父当时对外的身份是谦信的买办,实际上他已是谦信的老板。
1925年,德国染料化工厂联合建立了一个托拉斯集团--大德染料公司(IG-Farben)或称为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统一管理集团内各厂的销售业务。同时在上海成立德孚洋行作为大德染料公司在中国的独家经理行。这时的谦信洋行在德商颜料业务中“独占鳌头”,因此曾外祖父实际上又成为德孚洋行的总买办。
从1925年到1945年间,曾外祖父不仅一直担任德孚洋行的总买办,还先后担任了浙江实业银行和中国垦业银行的董事,以及中国银行的董事。他除了积极投身金融界,还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投资。曾外祖父的发达和谦信洋行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是与他和格罗门几十年的交情紧紧相联的。他身上有种“德国情结”,这也成为我外公周孝高留学德国,我妈妈出生在德国,并且归国后又进入上海德国学校读书的根源所在。而曾外祖父和格罗门的友谊又通过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1.jpg
格罗门夫人(左1)和周孝高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2.jpg
格罗门夫人(中)、周孝高(左2)、陈莲芳(右1)
1923年,曾外祖父让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二儿子--我的外公周孝高带着妻子陈莲芳到德国留学。1927年,我二姨周毓英出生,因为我外公外婆不是天主教徒而致使女儿无法在教堂接受洗礼,这时格罗门夫人(1897-1983年)就热心地把自己的名字"Annemarie"给了我二姨,并当了周毓英的教母。1980年,我二姨在北京收到格罗门夫人的邀请函,邀请我二姨带着她的大儿子韩辉去瑞士探亲。她们母子俩到达瑞士后,就住在格罗门夫人位于瑞士沃韦小镇的家里。在探亲期间,格罗门夫人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供我表弟韩辉在瑞士的一所美国商学院(是一所学费很贵的住宿学校)里学习了一年。1983年格罗门夫人去世,我二姨周毓英以格罗门家人身份参加了葬礼。
格罗门夫妇生育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二战初期,格罗门的儿子卡斯滕虽然未满十八岁,但是因为格罗门被希特勒纳粹政府怀疑是犹太人而被送往前线。后来还是格罗门夫人带着能证明卡斯腾是德国日耳曼民族的家谱,亲自到前线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前线指挥官,成功地把儿子救了回来。正是由于此次事件的发生,格罗门不得不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同夫人再三斟酌下,最后决定一家人离开德国。通过周密的计划,格罗门把家里的名画、古董家具装了满满一列火车车厢运到瑞士,并在日内瓦湖畔买下了一座旧宫殿。随后不久,格罗门和妻子儿子一起加入了瑞士国籍。格罗门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他时刻都保持着危机意识,在一战期间他就开始把钱存到瑞士银行里(我的曾外祖父也效仿他的做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也陆续把美金存入瑞士银行)。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3.jpg
周广仁(前右1)周毓英(前左1)陈莲芳(后左1)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4.jpg
周广仁(前右1)、周毓英(前排右2)和上海德国学校的同学
二战结束后,格罗门的儿子卡斯滕开始协助父亲管理公司。此时格罗门家族生意巳经扩展到世界各地。1954年卡斯滕还代表格罗门去香港看过他(我曾外祖父的徒弟后来成为格罗门家族颜料业务在香港的代理人)。
2000年,卡斯滕最后一次专程从瑞士到北京看望了我二姨一家,还让我表弟陪同他去天津寻找谦信洋行当年的旧址。格罗门在他85岁时把家族企业交给了儿子,公司在卡斯滕的运作下,业务涉及了很多领域。可是等到了他的晚年,兄妹三人决定变卖、转让家族企业的部分业务,收缩经营范围。几年前,卡斯滕兄妹三人连同他们的配偶都陆续离世。格罗门亲手创造的庞大商业帝国从中国开始,历经百年沉浮,最终成为历史。
曾外祖父于1957年在香港逝世,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生前立有遗嘱,把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按比例留给妻子儿女。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5.jpg
周广仁(前左2)和全体日本浜松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6.jpg
周广仁(左7)和全体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我妈妈今年91岁,我舅舅周学礼生前对她的评价是:“小妹周广仁是同辈人中给自己家族带来光彩最多的功臣、她是一位真正的成功者,她对周家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妈妈用她自己的辉煌艺术人生告慰了祖父的在天之灵。她是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人,她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业余钢琴学校“星海钢琴学校”,她是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创办人,她曾经在美国29所大学讲学并连续举办了44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她是《钢琴艺术》杂志主编、全国钢琴考级专家委员会主任,她代表中国出任了几十个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中国钢琴界泰斗。
在家里,每当我妈妈回忆起小时候,总会提到她祖父:“阿爷(周宗良)每周都会来家里看阿娘(周宗良的妻子孙家仪),全家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到楼下客厅里围着他坐着,阿爷通常话不是很多,但是总会问到我们的学习情况,我和姐姐在上海德国学校上学的学费也是阿爷出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起过外面生意上的事,也从不对我们讲什么做人的大道理,但是他总是威严自在,阿爷身上似乎总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力量”。看着母亲,听着她在说起曾外祖父的神情和语气,我似乎在母亲身上看到了曾外祖父的影子:不断奋斗、永不放弃的做事态度,诚信做人、守时负责的行事作风,对亲人、世人充满慈爱的普世情怀。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7.jpg
周广仁和儿子陈达(88岁生日在北京)
http://www.mjlsh.org/medias/contents/6145/78.jpg
我曾外祖父的优良品质与道德精神,以及个性特征,在我妈妈身上都得到了继承发扬。此时,我想我明白了什么是传承。
注释:
[1]贺绿汀(1903-1999)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2]柯伟林《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转自《往事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