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在7·21大雨中去世,车子报废,为了要车牌,任女士将婆婆蔡老太告上法院,要求继承车牌。近日,北京市首例车牌继承案在房山法院城关法庭开庭,双方都要求继承车牌。据悉,因北京市出台限购政策,非京籍的任女士如不能继承丈夫名下的车牌,就无权在京买车。
在中小城市,汽车上户拥有车牌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通过合法途径购买,只要按要求交纳了契税及相关强制性保险,不出意外的话,购车人都能够申请到车牌。但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汽车车牌却成了香饽饽。一方面政府对每年的发放车牌的数量做出严格限制,另一方面,通过诸如摇号和拍卖等方式向公众发放,使得车牌在北上广逐渐成了奢侈品。
7.21的那场大雨,据官方报告,夺走了近80条鲜活的生命。除此之外,更多的车辆也因为进水,被淹埋等原因报废。车辆报废,但车牌还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登记后继续使用。婆婆和媳妇之间的车牌之争,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婆婆和媳妇争车牌,在很多人眼里看似荒唐,但放在一牌难求的北京,则就容易让人理解了。在北京,有计划买车,有能力买车的人太多太多,但很多人则是因为没有搞到车牌,而不得不每天挤公交地铁。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能拥有属于自己名下的一块车牌,是他们近期的最大梦想想。而对于在北京的外地人来说,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要拥有北京车牌,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案件的原告,恰恰是在北京要拥有自己车牌最最不可能的一个群体中的一员。因为,她没有北京户口。明白了原告起诉的背景,也便不难理解为何为了一块车牌,昔日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婆媳二人会反目成仇,对薄公堂了。
无论原告和被告谁是谁非,也无论该案件的审判结果如何,在这起看似荒唐的婆媳车牌争夺案中,最应该反省的是政府。按理说,一个城市的常住居民,都应该有买车的权利,而只要买车的途径合法,各种契税和保险按要求交纳,交管部门就应该办理车牌,为汽车登记上户。但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因为有钱的人太多,需要用车的人太多,有能力和有意愿买车的人数量巨大。但是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和汽车的增长数量严重不符,如果政府不限制购车的话,早晚有一天,大街上的车都会堵在路上,谁也进不得,谁也退不得。当然,不仅仅是私家车,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动不起来。到时候,整个城市交通就得瘫痪。从维护大众的利益出发,就得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于是汽车限购,车牌限发,损害的只是有买车能力和意愿,但还没有买车人的权利。
但是,城市交通拥堵,政府部门不可以以车辆增长速度太快就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车辆增长速度快,那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快。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政府的税收也应该同步增长才对。政府收入的增长,投入到交通发展上的经费也应该同步增长。交通的发展水平跟不上汽车数量的增长水平,恰恰是政府做得不够好。政府可以说汽车增长速度太快。但这些年来政府投到铁路上的钱太多,而投入到城市交通建设上的钱太少。导致城市交通经费发展不足。而即使经费足够,政府也应该思考如何以有限的经费发展适宜城市汽车增长水平的道路交通来才对。而不能以汽车数量增长过快,就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带过,将政府在交通发展上应该承担的义务抹平。
车辆限购,车牌限制数量发放,对城市车辆的增长限制可能是最能立竿见影的办法。但是对于长远来看,则对纳税人太不公平。对于政府而言,限购限号始终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发展适应汽车增长数量的道路交通水平,才是政府部门应该好好想想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