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士康为何在四川也难招工?

(2012-08-14 22:11:57)
标签:

成都

富士康

招工难

薪酬

压力

自我实现

杂谈

分类: 杂谈
    富士康,代工行业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且其地位在短暂的时间内还不可动摇。在过去的几年,因为深圳富士康接二连三的员工跳楼事件,让富士康一度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而现在,在媒体当中,富士康是一个敏感词汇,碰不得,更加评说不得。有人说尽管媒体早已不再报道富士康跳楼事件,但富士康诸如员工跳楼等极端现象还偶有发生。传说总归传说,像我一样的局外人,找不到真凭实据,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还真不敢爆这样的料。不然不过两天,可能就会被police找去“喝茶”。

    既然员工跳楼之类的敏感事件评说不得,那就罢了。但我今天还是想说说关于关于富士康的话题。媒体报道成都富士康招工难(其实招工难已在全国各地频现),当地政府向各地摊派名额,要求各县市“安排”一定的员工到富士康上班(说是安排,其实就是摊派任务)。至于当地政府为何做这样的安排,当然一方面是富士康发展了,对地方财政有好处;另一方面,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走到哪里都是财神爷,财神爷不但得罪不起,还得想方设法的讨好。

    成都富士康是前两年连续的跳楼事件后富士康发生的战略转移。至于转移的原因,最终还是看中了四川大量的劳工,这不但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招工难问题,还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从当地政府摊派任务要求各县市向富士康输入劳工的报道来看,富士康在成都设厂,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招工难问题。

    四川是劳动力大省,到现在,在广东等地的制造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四川籍外来工奋斗在生产一线。尽管广东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升再升,一线员工的收入和几年前相比较,确实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一线员工依然是生产制造业中工作最辛苦,工作时间最长,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所谓的工资提升,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各行各业的工资都会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而水涨船高。

    成都富士康的工资水平和广东省大多数的普通制造企业相比较,不能说具有太大优势,但至少还是处于同一水平。按理说在同样的工资待遇条件之下,外来工更愿意选择在离家更近的企业工作。一方面是离家更近,更容易照顾家里的情况。毕竟现在工厂里的外来工,还是有相当大数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另一方面,离家更加,更能找到归属感。

    归属感这个东西很奇怪,对于群体中的个体而言,如果这个群体中的人来自同一个地方,说着相同的语言,根本不用做过多的努力,自然而然的会在这个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但一个个体要融入到一个来自天南海北、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构成的群体,其遇到的障碍会很多,其归属感自然会降低。

    一方面是成都富士康招工难题依旧,一方面是大量的四川籍外来工不愿意会川务工,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资待遇竞争力不高。尽管很多做人力资源和做员工心理工作的人都会说员工更在意“被重视”,但是在物质生活被更加看重的年代,我相信大多数的人还是更看重金钱。对于务工者而言,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工作性质如何,最终还是最关心一个月的劳动能换来多少报酬。成都富士康的工资,在成都地区或许颇有竞争力,但是和沿海企业相比较,并不具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自然难以吸引在外的务工者回成都富士康就职。

    二是富士康的管理让很多外来工望而止步。富士康的军事化管理不能一句话用好坏来评说。但是从过去几年接二连三的员工跳楼事件可以看出,富士康的员工压力一定不低。当前的招工难问题逐渐开始现象,在用人市场上,用人单位其实处于劣势,员工有更多挑选企业的机会和砝码。在员工有了更多选择的情况之下,自然会“货比三家”。对于薪资水平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成都富士康,要吸引川籍员工回乡就业,自然要从其他方面让这些人看到其独特优势才有可能。现实是工资水平就摆在那里,但进入富士康工作,则会比在沿海的大多数企业中工作承担更大的压力。让我选择,我也未必愿意。

    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尽管没有媒体再报道,但并不意味着在富士康工作的员工的压力就减小了多少。做为企业而言,要求员工遵守记录,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求品质和效率都没有问题,但要看方法是否得当。作为制造企业而言,没有哪个企业不关注品质、效率和成本,但为何富士康跳楼事件不断,而其他企业则难得一见呢?在我看来,品质也好,效率也罢,并不是做得越好越完美。因为品质和效率的提升,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些成本,不仅仅是企业可以通过数字来统计的显性成本,其中还包括员工压力等诸多方面我们没有办法用数字来衡量的隐形成本。因为追求品质和效率等方面的完美,必然导致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都上升。对于企业而言,往往不会关心员工压力之类的隐形成本对企业的影响,但是作为以人为本的企业而言,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员工的心理与健康。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富士康关注品质和效率有什么问题,富士康在代工行业的龙头老大地位摆在那里,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都和其品质和效率超越了行业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关系。但是,因为追求品质和效率的完美,导致的员工压力增加等隐形成本的提升,不应该完全由员工埋单。和其他企业相比,员工增加了压力,就应该想办法从其他方面弥补。比如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

    遗憾的是成都富士康的工资待遇和有大量外来工的沿海城市相比较,竞争力并不大。在员工既看重薪酬,又看重自身承担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具竞争力的工资待遇,自然难以让川籍外来工回成都富士康工作。富士康在四川的招工困境的出现则可以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