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3日晚间通报的一起违规补课事件引人关注:民办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2月1日包10辆大巴车载400余名学生,驱车100多公里前往鞍山市郊进行封闭补课,经媒体曝光后被教育部门查实。
我现在已大学毕业工作了将近5年,10多年前,当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教育部门就在喊禁止学校补课,要将学生从无休止的学习中,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可到现在,各地学校寒暑假、周末补课还是司空见惯。是教育主管部门不作为,还是学校老师顶风作案?为何“禁补令”出台10多年,各地中小学生补课的状况却愈演愈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还得从补课的根源谈起。
中小学校为何要利用周末时间和寒暑假为学生补课,家长为何愿意为孩子的补课费额外埋单?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补,你不补就落后了。尽管很多人对补课的效果质疑,也有人认为补课的学生不一定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但在老师和家长看来,那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的想法。这样的感受只有等到自己当了老师,或自己为人父母才能有切身的体会。
有的人认为学校组织补课是为了增加老师的收入。这话有点冤枉老师们了。殊不知在一些学校,老师为学生补课还是免费的。即使收取补课费,其实和老师正常上课的课时费比起来也高不了多少。但如果能理解这些老师没有周末休息的不辞辛苦,甚至连过年同家人团聚的时间都要被为学生补课占用,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老师补课得到的收入不算高。
学校想法设法的补课,家长愿意为孩子补课掏腰包,根本原因在于招生政策没有变,教育的体制没有变。
现在,尽管很多人对文凭的认识有了一些转变,有些家长也不再认为孩子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但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始终不会变。当孩子还在读书的年龄,谁都希望子女能有好的成绩,当孩子有希望考一流的大学,谁也不愿意他们读二流的大学。而学校方面补课就更显无赖了。每次统考下来,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比较少不了,像高考这样的万众瞩目的考试就更不必说了。好的学校和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学校有选择好学生的权利,学生也有选择好学校读书的自由。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统考成绩一目了然的指导学生的成绩优良,但学生了解学校的途径主要是考口碑。学校的口碑是什么?是升学率,是高考的上线率。而升学率和上线率的支撑,无疑是能考高分的学生。所以,学校不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许的无赖。补课吧,和教育部的规定相悖,不补吧,学生成绩和其他学校相比就落后,落后了连锁的反应就出来了,接下来就学校的口碑变坏,口碑变坏了,招生成问题。紧接下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所以,在为了学生考分比拼的指挥棒下,哪所学校都不能独善其身的说学生不补课。
所以,教育体制不变,“禁补令”难执行。尽管这些年一些学校取得了自主招生的权利,但大多数学校还是在高考中按考生考分录取学生。学生要读好的学校好的专业,就一定要在考试中取得高的考分脱颖而出。在取得自主招生权的高校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也没用按照当初自主招生承诺的那样,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的衡量学生,择优录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成绩的比重依然占了大头。自主招生在很多人看来,只是打着幌子到学校将各校的尖子生提前抢走。在这样的自主招生面前,成绩其实更重要。
教育制度的改变势在必行。但改变起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快,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有这样那样的苦难需要克服解决。在教育制度根本改变之前,补课不可能凭一纸行政命令被彻底禁止。与其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玩躲猫猫的游戏,不如教育主管部门正确的引导学校补课,规范补课的收费等具体事项。这对学校有利,对学生的补课效果及身心安全也有裨益。毕竟像沈阳雨田学校这样的长途迁徙,对学生而言,不安全的因素太多太多。(■李上网来
2012年2月5日凌晨,文未校对,有错就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