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
“北京市和谐家庭指标体系”的条款中,家庭成员经常上网、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旅游聚餐购物等被罗列出来,成为评选和谐家庭的硬性指标。北京市妇联回应称,在和谐家庭指标中,在注重“衣、食、住、行”等物质指标的同时,也注重“德、情、意、智”等精神指标。
看了北京市和谐家庭指标体系中的条款,有钱人笑了,笑自己参评和谐家庭的资格没有被剥夺,更庆幸没有规定有豪华大别墅,有私人飞机才有资格入选“和谐家庭”。没钱的人也笑了,笑的是政府的无知,笑的是城市管理者的嫌贫爱富。其实没钱的人更知道“和谐家庭”的真正含义,但是政府不知道,城市管理者也不知道。这本身就是非常可笑的事。
在任何一个城市,家庭成员能不能经常上网,有没有300册以上的藏书,能不能经常的旅游、聚会、购物,充其量只能证明家庭的经济收入尚可,或是可以证明家庭成员时间充裕,有时间读书上网,和家庭和谐与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当然没有。是城市管理者无知么?当然不是。城市管理者当然知道“和谐”的含义,他们当然清楚“和谐”与上不上网,看不看书,聚不聚餐,旅不旅游,购不购物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为何还明目张胆的将此类标准明确的写在指标体系中?
且让我们看看北京市妇联的回应吧:注重“衣、食、住、行”等物质指标的同时,也注重“德、情、意、智”等精神指标。看见没有,精神需要。没钱人当然还停留在为衣食住行起早贪黑的阶段。谁都知道,只有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又精力去享受精神生活的幸福。但就现在的国内情况来看,享受精神生活确实是有钱人的专利。也就是说,北京的这份评选“和谐家庭”的指标只是为有钱人设的。
或许出台该指标体系的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因为他们不知道,有钱人的家庭其实也不见得就和谐。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自己一贫如洗,在还要为生活劳累奔波的时候,大家想的一定是挣更多的钱,等挣到钱了再和家人一起享受幸福。因为没钱人在奋斗的时候考虑的是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但等到有一天曾经的没钱人挣到钱了,成了有钱人,他们的生活其实也不见得就一定幸福。因为在没钱的时候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等到有钱了,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了,由物质方面的需求转变成了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所以,没钱的时候想的是等到有钱了过幸福生活,但等到自己挣到钱,不再为生活劳累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是幸福的。
家庭是否和谐与家里有没有钱没有必然的联系。评选“和谐家庭”并不是相关部门为有钱人专设的“荣誉”。我以为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北京市相关部门应该为这样的过失承担责任,尽快纠正指标体系中有失偏颇的条款。让没钱的家庭和有钱的家庭站在同一条线上。只有政府不刻意的把有钱人和没钱人区分开来,社会才能和谐。(■李上网来
2012年2月3日晚,文未校对,有错就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