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逛北京——香山公园(8)沿别垣墙登山的路

标签:
昭庙宋体f87垣墙见心 |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廓定静宜园范围,建虎皮石墙约5000米,围成三个景区,称为静宜园垣墙。其中内垣二十景、外垣八景,合称静宜园二十八景。外垣墙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内垣墙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别垣墙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沿别垣墙登山的路:进香山北门,看见眼镜湖,左面湖边是佳日亭,右边湖边是水帘洞,过眼镜湖小石桥,往右边走,看见凤栖松,穿过见心斋,到昭庙,看见昭庙琉璃牌坊,顺着昭庙两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到琉璃塔底,仰望琉璃塔,欣赏琉璃塔后,拾级而上,过别垣墙门洞,沿着别垣墙登台阶到隔云钟,沿着山脊拾级而上,沿别垣墙左侧走石阶攀登,与登山索道隔着山谷,几乎并行的上山路,一直可达香炉峰。到索道中间站,往右看香山垣墙和索道,往左看香山南山的全景就尽收眼底,继续向上攀登,就到香炉峰顶,可以看到踏云亭,环顾香山后山美景。
眼镜湖位于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
北门附近有小湖,水面被分为二,形似眼镜,故名眼镜湖。湖北岸山坡叠石造景,一虹流泉由山洞流出,形成小瀑布,有“水帘”之称。
穿过藤萝架。
凤栖松在见心斋北门外石桥前,此松一枝干酷似一只孔雀引首东望,故名。
见心斋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南国特色的环形庭院式建筑。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小院造型别致,环境幽静,池水清澈,游鱼可见。
见心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重修,传说曾是帝王训诫臣属的地方。东半部的水面呈椭圆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头流水无尽之意。随墙游廊一圈围绕水池,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的情调。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带周围廊北侧以曲尺游廊连接一幢楼房,坐北朝南,则是登临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枢纽。水池的东岸建一方亭知鱼亭,与见心斋隔水相对应,但稍偏北,便于观赏西岸之全景。
正凝堂俗称五间房,在香山见心斋后面的山坡上。是一排建筑,正房五间,两侧有配房,中门上挂匾“正凝堂”,是清代嘉靖年间修建的江南风格庭院,是香山现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
见心斋这个景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几经修缮,是香山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院内山石、廊榭、楼阁参差错落,转折有致,布局活泼,古松翠柏掩映其间。
见心斋倚别垣之东坡,地势西高东低。园外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山涧环绕,园墙随山势和山涧的走向自然蜿曲,逶迤高下。园林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西朝东。
三合院的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前临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园建筑构图的制高点,也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
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种植大片树木。
昭庙位于见心斋东南,只一桥之隔。清乾隆帝为迎接西藏班禅来京“祝厘”,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香山择地建宗镜大昭之庙,通称昭庙。庙门东向,门前小广场建琉璃牌坊一座前殿三开间,位于台上,绕东南北三面上下四层。
昭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
宗镜大昭之庙,又称昭庙,意为:尊者神殿。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贝丹益希(1738—1780)进京向乾隆七十寿诞而建,昭庙为班禅夏季驻锡地,故又称班禅行宫。
清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进京觐见极为重视,分别于香山、北京西黄寺、承德为其营造了三处行宫,赠予大量的佛像、珍宝饰品,并与其朝夕相处。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九日,乾隆与六世班禅共同为昭庙落成开光,御题《昭庙六韵》诗。
昭庙占地9100平方米,形制为汉藏混合喇嘛庙式样,由月河、琉璃塔、清净法智殿(众妙之门)、白台、八方重檐御碑亭、红台、都罡殿(宗镜大昭之庙)、万寿七层八面琉璃塔等建筑组成。
昭庙的醒目建筑即庙后山坡上建有的八角七层密檐琉璃万寿塔,高30米,塔顶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垂檐脊。檐间系有铜铃56个,闻风而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及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塔形与承德外八庙的琉璃塔相似。
过垣墙门。
别垣墙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廓定静宜园范围,建虎皮石墙约5000米,围成3个景区。静宜园曾先后于1860年、1900年两次被英法两军和八国联军焚毁,院墙多已坍塌。此段为遗存别垣墙遗址正在维修。
隔云钟位于芙蓉坪东北,原为一四角攒尖方亭。园内外寺庙相互可以望见,铃铛、颂经之声可以相闻。每当静夜未点灯,天上星星未亮,云霞掩映,霜籁之声流动,忽断忽续,如应答如合奏,停下脚步细细的听。
隔云钟建于清代,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原为一山亭。由于地势较高,时有雾起,每当夜幕初降或星辰乍隐时,在此聆听卧佛寺、宝胜寺、法海寺、大觉寺等古刹钟声,悠扬断续,此起彼伏,仿佛相互呼应,颇具静中之趣,故名隔云钟。
沿垣墙继续往上。
往右看可见香山公园的垣墙和缆车,与香山垣墙之间隔着一个山谷。
抬头就可以看见游客乘坐缆车游香山。
游览索道北起公园北门,沿山直达香炉峰顶(俗称“鬼见愁”)全长1400米,高差431米,沿线有15个支架。
香炉峰是香山公园最高处,因其地势陡峭,登攀困难而俗称鬼见愁。
站在香炉峰顶的重阳阁眺望北京城。
站在白玉观景台上往南可以看见石景山热电厂的凉水塔。
踏云亭在香炉峰顶北侧山包上,1992年3月修缮索道上站时,为改善景区环境建十字歇山式亭子一座,建筑面积67.4平方米,1993年11月完工。
在踏云亭里就可以看见西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