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同逛北京——香山公园(6)从北门上山的路

标签:
乾隆皇帝芙蓉坪宋体f87西山晴雪 |
分类: 山环水绕北京 |
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众多,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香山公园最好的娱乐就是观赏红叶。香山公园有黄栌十万余株,占地1200亩是香山公园红叶的主体树种。红叶树种叶子里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夏两季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并使叶子呈现绿色;霜秋季节,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变化增大,叶绿素合成受阻,逐渐破坏消失,而类胡萝卜、胡萝卜素、花青素成份增多,使叶子呈现红黄、橙红等美丽色彩。
北门上山的路:
眼镜湖位于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形似眼镜。过小石桥。
左侧湖东南有“佳日亭”一座,建于1992年,为十字重檐,苏式彩画。山花芳草在沟壑石缝和小溪池水旁争奇斗艳,古柏苍松、老槐垂柳交汇成一片清荫。
右侧小湖,岸依山崖,叠石为洞,洞顶上有小溪流下,形成小瀑布挂于洞口,人称此景名“水帘洞”,为拍照佳景之一。
见心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重修,传说曾是帝王训诫臣属的地方。
见心斋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南国特色的环形庭院式建筑。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小院造型别致,环境幽静,池水清澈,游鱼可见。
正凝堂俗称五间房,在香山见心斋后面的山坡上。是一排建筑,正房五间,两侧有配房,中门上挂匾“正凝堂”,是清代嘉靖年间修建的江南风格庭院,是香山现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
三合院的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前临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园建筑构图的制高点,也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庙后矗立着一座造型秀美、色彩华丽的七层琉璃砖塔。
昭庙一词,在碑文中译为“觉悟拉康”(音),“觉悟”汉意为“尊者”,此处指释迦佛尊者而言。“拉康”汉意为“神殿”,“觉悟拉康”之总意为“尊者神殿”,汉文“昭庙”一词,其意即此。“宗镜”一词寓意为“举一心为宗,照万物如镜”。而昭庙建筑格局与藏传佛教的曼茶罗(曼茶罗,梵文发音,汉译:坛城,佛的居所之意。藏译发音:觉卧、觉悟、集阔等)与坛城相一致。
咸丰十年(1860年)昭庙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掠,仅存琉璃牌楼、幡杆石座、白台、石碑、红台、琉璃塔等遗迹。
沿着松林餐厅对面的上山路往上。
芙蓉坪所在地势很高,与西山晴雪处于同一高度,暑天凉爽,四周丛林密茂,院内种有青竹,环境幽静。
芙蓉也是莲花的代词,这里茂林修竹,清幽宁静,又处山腰,放眼南望,群山好似莲花。乾隆有“翘首眺青莲”的诗句,故名。
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北侧石壁上仅存乾隆御笔“芙蓉坪”三字和御制诗文。
沿山路上行。
到玉华岫山门。
从山门里往外看视野开阔。
沿爬山廊往上。玉华岫位于香山中麓,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
1999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由于此处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
玉华岫景区位于香山中麓,由玉华寺、玉华岫、皋涂精舍、邀月榭、绮望亭、溢芳轩等建筑组成。玉华寺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在寺旁增建玉华岫等建筑,赐名“玉华岫”,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直眺丛山,是秋赏红叶最佳处。
“蔚秀”石刻。
上山岔路口,往右行。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故俗称“平台”。
香雾窟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公园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后,正式对游客开放。香雾窟由三座院落和一个观景台组成。
香雾窟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清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因位居半山,此处绿荫掩映、清静幽雅、草木芬芳,故乾隆皇帝命名“香雾窟”,亦称“静室”。建筑以垣坊、城关封闭为苑,内建游廊、殿宇、楼亭,结构精巧别致,是一组风格独特的建筑群。
游目天表(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殿宽七楹,外檐“游目天表”匾为嘉庆皇帝御笔,内额“香雾窟”及“静室”匾对为乾隆皇帝钦题。殿内陈设原有宝座、屏风、鸾翎宫扇、琴桌、包厢床及书格。此殿是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游山小憩之所,兼作为办公、接见臣工之用。此殿毁于1860年。2003年在原址上复建。
镜烟楼因其位居山半,清静幽雅,花木芬芳,乾隆皇帝命名曰“香雾窟”。香雾窟是一组硬山式建筑,由三座院落和一个“镜烟楼”观景台围合而成,是观赏香山红叶最佳的地点之一。
冬天,野草枯黄,松柏变暗,寒泉凝成雾霭,山风凛冽,寒冬肃杀,百景凋零,唯雪覆殿阁,金银相辉,姿态万千,又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奇观。雪后玉峰耸列,琼峦凝素,瑞雪映衬寺院红墙分外妖娆,松柏傲雪,犹见劲节。“西山晴雪”名列燕京八景。
“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金代章宗皇帝命名“西山积雪”;元、明时期曾名“西山晴雪”、“西山霁雪”;1751年,乾隆皇帝定名为“西山晴雪”,立碑亲题景名,并赋诗一首。
沿石阶往上直达山顶。
站在祈福柱台上,盘山公路犹如玉带束腰,西山美景尽收眼底,大有全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放眼东望烟树深处昆明湖宛如一盆清水,紫禁城影影绰绰,各式建筑星罗棋布,使游人对京城有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