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槽史前言6
这个结集内容结构分为三编:第一编,关于杜槽的简史;第二编,是杜槽各族姓族谱;第三编,是关于杜槽群众惯用的方言土语以及宛西内乡一带流行语言的集注。
第一编,着重围绕社区简史来叙述。简史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包括村庄所在、地名来历、各族群渊源及大致发展概况;第二章重点介绍杜槽的历史地位与行政演变;第三章着重介绍杜槽山村土地的产生,以及农业水利矿藏、物产、养殖和乡村手工业贸易等经济社会情况;第四章是关于教育医疗发展情况;第五章关于社区民俗、亲友关系和乡村文化等;第六章是四季风光、地名景观与历史事件;第七章计划时代的生产生活与分配制度;第八章杜槽史上突出人物介绍;第九章杜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十章历史大事记。
第二编,各族姓族谱。这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采取全村“集体户”族谱的形式,其他地方好像没有先例。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我们杜槽是一个整体,杜槽人、杜槽社群,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凡是真正在杜槽长期居住生活过,不管现在和杜槽有无联系,只要我们能说清楚的家族,因为他们对杜槽历史都做出过贡献,都属于在编之列。俗话说“千年田换八百主”,包括有的家族人口衰减了,甚至整个家族完全迁走再也不回来了,且和杜槽断绝联系了,我们都要替他们负责。给他们留下建谱的位置,目的是及时为他们留下根基和足迹。就好像咱杜槽档案库中有他们的资料,好让他们的后人今后哪一天回来追寻祖先当年的史迹时,不至于大失所望、空手而回。这是我们整理这部分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统一和更加详实起见,族谱布列形式,未采取十分简明的“树状结构”,而采用文字叙述形式,将各家族、各家庭、各世代嫁娶生息情况逐代予以呈现。这样,有利于避免视觉冲击上的不便,同时也更有利于使族谱编篡工作,整正实现男女平等。在族谱编排顺序上,基本遵循先来后到和先大姓后小姓的原则。具体是:杜槽河南岸(含马池)李士琦家族、营西(含凉泉)李士琮家族;圪塔李恕家族;白山李氏家族;西坡李和窑上李家族;王氏家族;张、齐、刘、杨氏家族;成明傅姓家族。
其次是,在杜槽轰轰烈烈的三百年间,先后定居过不同民族的“三李”,定居过以王姓为代表的其他族群。还流星式生活过其他知道与不知道、无联系和无必要的人们。但是,除王姓1980年代由邻村花园王氏宗族简谱介绍过之外,其余各族姓家族,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较为完整清晰的家族谱系。这不但是各家族历史的一个缺陷,而且对未来也终将成为一个缺憾。有鉴于此,为防止世远年湮,致使一个个家族本源无考,故以抢抓机遇为出发点,抢救性地补上这个缺憾,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合乎情理的交代。同时也为了与杜槽史志内容相匹配,从而使全村各族姓族群共同拥有一个“集体户”性质的社群发展演变蓝本。这里以分族谱的形式,较完整的展示了各个家族走进杜槽后谱系发展的来龙去脉,为未来各族姓族人寻根问宗、拜祖焚香,以及续写新的杜槽人祖谱时,提供一个参照系,留下一份统一的宗族文化底本。
第三编推出杜槽地区方言土语与日常语汇小词典,是基于语言的形成都有其地域特性。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旧时代交通不便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杜槽处于浅山区,算不上封闭,但是该社群日常交际用语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相同点,又有些微的差异。从处于相对隔离的山村社群来说,长期的内部稳定社群结构,自然会产生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在心灵感应契合上会有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的意义,对内具有孕育语言创新、便利近距离社交的功能,对外其实也是对整个华夏民族语言宝库的一种贡献。这种小范围、个性化的差异,与本县城西区域内的共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少量独有的和绝大部分与全县方言土语、常用语相通的词语语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区与外区,以及外县之间的细微差别。于是,在大体完成了对史谱的整理任务之际,粗略整理了一份本村与本县一带特色语言方面的小型词典,用于与杜槽史志相配套,也算是一种辅助性地方历史资料。
杜槽始终是默默的、无私的,同时又是温馨的。她秀美多姿,物华天宝,人善业兴。挖掘和总结杜槽历史上纷呈的亮点,在客观上更有利于弘扬杜槽;踏着先辈的足迹,在新时代的历程中,在乡村振兴的进军声中,去实现杜槽历史传承、超越的新篇章,乃是每个杜槽人的责任。让我们永远记住杜槽母亲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更加爱杜槽、爱家乡,共同守护好我们全体杜槽人心灵中这块家园。
杜槽未老,杜槽正青春。杜槽的发展正当时,明天风景会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