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槽史谱前言
为家乡杜槽撰写史谱,既是一个夙愿、一种使命,同时又是一份情怀、一份义务。
这个结集分为三编整理:第一编,关于杜槽的简史;第二编,是杜槽各族姓族谱;第三编,是关于杜槽群众惯用的方言土语以及宛西内乡一带流行语言的集注。
第一编,着重围绕社区简史来叙述。简史分为十章。第一章包括村庄所在、地名来历、各族群渊源及大致发展概况;第二章重点介绍杜槽的历史地位与行政演变;第三章着重介绍杜槽山村土地的产生,以及农业水利矿藏、物产养殖和乡村手工业贸易等经济社会情况;第四章是关于教育医疗发展情况;第五章关于社区民俗、亲友关系和乡村文化等;第六章是四季风光、地名景观与历史事件;第七章计划时代的生产生活分配制度;第八章杜槽史上历史人物介绍;第九章杜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十章历史大事记。
(一)
首先,杜槽是个有历史的村落。近2000年前,东汉马武将军年轻的时候,就曾于杜槽、马池一带演武整军,厉兵秣马,从此奠定了他之后助推光武刘秀成就帝业的军事基础;1000多年来,杜槽古道的逐步形成,为不断唤醒沉睡的杜槽创造了条件;300年前城南封营李士琦、李士琮、李恕三户汉族李姓人家,先后定居这里,白手起家,垦荒造田,创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杜槽早期的山村小社区规模。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杜槽再次张开双臂,相继迎来白山李氏、回满族李氏和王张齐刘等多民族联袂形成的二三波社群的移入,丰富了杜槽社会的内涵,壮大了人口规模;110年前,杜槽煤矿被开发利用,掀开了现代文明的一页;民国时期以炮坊、染坊、砖瓦场、铁匠炉等系列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开启了杜槽部分非农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由互助组、初高级社、公社化新经济体制的演进,到村校教育的扩容提质,以及国营方山煤矿正规化运营影响的远播,让杜槽的名字一步步走出山外,成为当时年代宛西一带曾经的工业“网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杜煤的持续家用、集体化利用、山村经济的发展和初中班的开办,为杜槽的综合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杜槽正式踏上了国家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的精神面貌、劳动经营、住房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一段值得深度回味的历史。
其次,杜槽是个有温度和涵养的社区。300年间,杜槽始终张开双臂先后接纳了“三李不同族”及其他共计九个姓氏的移民。以有限的土地和无限的胸襟,持续接纳和养护了四面八方的来者,使人口从最初不足十人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存量人口近千人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杜槽人传承着宽大为怀的品质,从仅有两家人居住的年代,到动员谢营李恕家人前来圪塔居住,再到后来圪塔李邀请白山李从城南黄水河边进山为伴,包括西坡李由湖北到河南的辗转落足。这些都彰显和传承着杜槽原住李的友好温厚与扶持帮助。为满足杜槽古道通行的需要,不光通过不断修路改道方便行人,还在南沟口凉水泉、营中井和井边井,这三处水井旁特别置放饮水工具,在西沟大柿树下、白马潭高坡大石头处,摆放成型的石块,供过往者歇脚消渴;五十年代还特意在营东三岔路口修建公共大厕所方便过往行人。七十年代,外地有个中老年鳏夫来此讨饭,杜槽人非但没有嫌弃他,还腾出房子给他安个小窝,让他住下来专事乞讨五年之久,后来攒下钱粮,回老家盖了房子还成了家。这说明杜槽人的人情味浓。
其三,杜槽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一是除交通条件外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美丽富饶,舒适宜居,天旱雨涝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这里人勤地不懒,黄土能变金。二是此地富藏多种矿物质,尤其是白矾土和石干煤存量可观,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和经济价值。三是辖区内沟壑纵横,树多林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绝妙,具有适宜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包括中药材,可以满足人们别样的经济生活需要。这也让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乐在其中,感悟着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繁华环境的不同,享受着一种发自肺腑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这充分表明杜槽的开发利用潜力仍然很大。
(二)
整理杜槽史,除了自然地理要素演变发展历史以外,尤其是需对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情况作为重点。民风作为民生的一部分,
反映这部分内容是杜槽史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新生的人们那种善良、朴实、友爱的社会生态,那种相互关系融洽、互助、利己又利他的精神,使得杜槽村并不富裕的人们洋溢精神充实的满足感。加之地理位置的缘故,经济生活一定程度上的弹性状态,以至于杜槽山村男女婚恋上从无遭遇明显障碍。山内姑娘嫁在山里是常态,山外的姑娘,甚至城里的姑娘远嫁到山里来,这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说明这个地方虽处山区却很具吸引力。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的高涨,年轻人上学、参军、务工就业、外迁他乡等不贵的情况增多,城乡教育医疗资源的反差,人们的观念发生巨大改观,目前真正住家的人口确实非常少。还有出现个别家庭高海拔地段私下转移、弃耕、复荒等情况,村中居舍空落,多见树木少见人的状况。这似乎给我们原来居住的山村投下了正在衰落的阴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国家正在调整政策,乡村振兴势头正在悄然兴起。包括“十三五”脱贫攻坚完成后,一系列农村政策已经出台,地方政府也在一步步因地制宜落实中央方针,切实推进农村新的改革与发展。在此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下,杜槽也将迎来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这是对杜槽史发展形势认知的一个基点。
整理杜槽村各族姓族谱,是源于我们杜槽是一个整体,杜槽人、杜槽社群,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而且在杜槽轰轰烈烈的三百年间,先后定居过不同民族的三李,还定居过其他姓氏的族群。但是,除王姓已由邻村花园王氏简谱曾经涵盖之外,其余无论哪一个族姓家族,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较为完整清晰的家族谱系。这不但是杜槽古今历史的一个缺陷,而且对未来也终将成为一个缺憾。有鉴于此,为防止世远年湮,致使一个个家庭家族本源无考,故以抢抓机遇为出发点,抢救性地补上这个缺憾,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合乎情理的交代。同时也为了与杜槽史志内容相匹配,从而使全村各族姓族群共同拥有一个“集体户”性质的社群发展演变蓝本。这里以分族谱的形式,较完整的展示了各个家族走进杜槽后谱系发展的来龙去脉,为未来各族姓族人寻根问宗、拜祖焚香,以及续写新的杜槽人祖谱时,提供一个参照系,留下一份统一的宗族文化底本。
推出杜槽地区方言土语与日常语汇小词典,是基于语言的形成都有其地域特性。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旧时代交通不便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杜槽处于浅山区,算不上封闭,但是该社群日常交际用语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相同点,又有些微的差异。从处于相对隔离的山村社群来说,长期的内部稳定社群结构,自然会产生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在心灵感应契合上会有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的意义,对内具有孕育语言创新、便利近距离社交的功能,对外其实也是对整个华夏民族语言宝库的一种贡献。这种小范围、个性化的差异,与本县城西区域内的共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少量独有的和绝大部分与全县方言土语、常用语相通的词语语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区与外区,以及外县之间的细微差别。于是,在大体完成了对史谱的整理任务之际,粗略整理了一份本村与本县一带特色语言方面的小型词典,用于与杜槽史志相配套,也算是一种辅助性地方历史资料。
杜槽始终是默默的、无私的,同时又是温馨的。她秀美多姿,物华天宝,人善业兴。挖掘和总结杜槽历史上纷呈的亮点,在客观上更有利于弘扬杜槽;踏着先辈的足迹,在新时代的历程中,在乡村振兴的进军声中,去实现杜槽历史传承、超越的新篇章,乃是每个杜槽人的责任。让我们永远记住杜槽母亲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更加爱杜槽、爱家乡,共同守护好我们全体杜槽人心灵中这块家园。
杜槽未老,杜槽正青春。杜槽的发展正当时,明天风景会更好!
写杜槽史,一是要对杜槽古今发展演变的大体脉络,千年古道的优势地位,以及与外部世界文明发展相联系、相契合的丰富史迹,进行全方位挖掘,以获取信息和认知。二是,要对地处城市郊野山村环境和淳朴民风进行考察和分析,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除了自然地理因素演变发展历史以外,尤其是需对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情况作为重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