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槽史前言6

(2023-12-16 13:29:30)
                                                              杜槽史前言
                                                            (一)
        为杜槽村撰写史志,既是一个夙愿、一种使命,又是一份情怀、一份义务。
        第一, 杜槽是个有历史的村落。近2000年前,东汉马武将军年轻的时候,就曾于杜槽、马池一带演武整军,厉兵秣马,从此奠定了他之后助推光武刘秀成就帝业的军事基础;1000多年来,杜槽古道的逐步形成,为不断唤醒沉睡的杜槽山野创造了条件;300年前只有城南封营人李士琦、李士琮、李恕三户汉族李姓人家,他们先后定居杜槽,分别在杜槽河南岸、北岸和李圪塔安营扎寨,白手起家,用近乎原始的手法,垦荒造田,创业发展,形成了由十几、二十几人组成的早期山村小社区规模。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近百年间,杜槽再次张开双臂,相继迎来了白山李氏、回满族李氏和王张齐刘等多个族姓家族,联袂形成的第二波、第三波社群的移入,进一步丰富了杜槽社会的内涵,壮大了杜槽的人口规模;110年前,杜槽煤矿被正式开发利用,开辟了此地现代文明的新篇章;民国时期,以炮坊、染坊、砖瓦场、铁匠炉等系列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开启了杜槽部分非农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从互助组、高级社、公社化新经济体制的演进,到杜槽学校教育的不断扩容提质,再到国营方山煤矿正规化、规模化开采利用等政治经济影响的远播,让杜槽的名字一步步走出山沟,走向内乡及其周边乡县,成为当时年代整个宛西地区曾经的工业“网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杜煤的再次家用商用和杜槽学校初中班的开办,为杜槽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改革开放以后,杜槽踏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的精神面貌、生产经营、住房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 杜槽是个有温度和涵养的社区。三百个冬夏春秋,这里先后接纳了“三李不同族”及其他共计九个姓氏的移民。特别是在这三百年间,杜槽始终张开双臂,以有限的土地和无限的胸襟,持续接纳四面八方的来者,从而使使杜槽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到改革开放初期,杜槽存量人口已达近千人的较大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杜槽人传承着宽大为怀的品质,从不拒绝新移民的到来,并坚持友善为伴。就说当初,仅有李士琦、李士琮两家人居住的年代,他们就动员原在谢营的圪塔李恕家人前来居住,并且公开表明了种种友好相处的条件。后来圪塔李又邀请白山李,从谢营黄水河边进山谋生。包括西坡李当年由湖北大冶至淅川李官桥,再辗转到此定居。这些都彰显和传承着杜槽原住李的友好温暖与扶持帮助。为了满足杜槽古道行人的需要,杜槽人在南沟口凉水泉、营中井和井边井这三处水井旁边,置放取水工具,方便行人消汗止渴;还在西沟大柿树下、白马潭高坡大石头处,摆放成型的石块,供过往者临时歇脚;五十年代还特意在营东三岔口大路边修建公共大厕所方便过往行人。七十年代,外地有个中老年鳏夫来此讨饭,杜槽人非但没有反感他,相反腾出房子给他安个小窝,让他住下来专事乞讨十年之久,后来攒下一笔钱粮,回老家盖了房子成了家。
        第三, 杜槽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一是除交通条件外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美丽富饶,舒适宜居,天旱雨涝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这里人勤地不懒,黄土能变金。二是此地富藏多种矿物质,尤其是白矾土和石干煤存量可观,具有十分潜在的开发前景和经济价值。三是辖区内沟壑纵横,树多林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绝妙,具有适宜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包括中药材,可以满足人们别样的经济生活需要。这让让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乐在其中,感悟着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繁华环境的不同,享受着一种发自肺腑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       
                                                                    (二)

       这个结集内容结构分为三编:第一编,杜槽的简史;第二编,杜槽各族姓族谱;第三编,是杜槽社群惯用的方言土语与宛西内乡一带流行语言小词典。
        第一编,着重围绕社区简史来叙述。简史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包括村庄所在、地名来历、各族群渊源及大致发展概况;第二章重点介绍杜槽的历史地位与行政演变;第三章着重介绍杜槽山村土地的产生,以及农业水利矿藏、物产、养殖和乡村手工业贸易等经济社会情况;第四章是关于教育医疗发展情况;第五章关于社区民俗、亲友关系和乡村文化等;第六章是四季风光、地名景观与历史事件;第七章计划时代的生产生活与分配方式;第八章杜槽史上突出人物介绍;第九章杜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第十章历史大事记。
        第二编,各族姓族谱。这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采取全村多民族、多姓氏、多族系“集体户”族谱的形式,这在其他地方好像没有先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杜槽是一个整体,杜槽人、杜槽社群,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几百年来大家友好相处亲如一家。凡是真正在杜槽长期居住生活过,不管现在和杜槽有无联系,只要我们能说清楚的家族,因为他们对杜槽历史都做出过贡献,都属于在编之列。俗话说“千年田换八百主”,包括有的家族人口衰减了、家族主角消亡了,甚至整个家族完全迁走再也不回来了,且和杜槽断绝联系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替他们负责。给他们留下建谱的空间,目的是及时为他们留下根基和足迹。就好像咱杜槽档案库中有他们的资料,好让他们的后代无论哪一天,回来追寻祖先当年的史迹时,不至于大失所望、空手而回。这个觉悟是我们杜槽人应当坚持的好传统,也是我们整理“集体户“史谱的动因和最初设想。
      为了表述上的统一和更有利于信息详实起见,族谱展示形式未采取“树状图结构”,而是采用文字叙述方式,将各家族、各家庭代际关系和各代嫁娶生息情况,逐代予以呈现。这样,有利于避免视觉冲击上的不妥,同时也更有利于使族谱编篡工作,整正实现男女平等。在族谱编排顺序上,基本遵循先来后到和先大姓后小姓的原则。具体是:杜槽河南岸(含马池)李士琦家族,河北岸营西(含凉泉)李士琮家族;圪塔李恕家族与现甫家族;白山李氏家族;西坡李和窑上李两个家族;王氏家族;张、齐、刘、杨氏家族;成、明、傅姓家族。
      第三编,关于加入地区方言土语与日常语汇小词典。这是基于语言的形成,都有其地域特性。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旧时代交通不便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杜槽处于浅山区,算不上封闭,但是该社群日常交际用语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相同点,又有些微的差异。从处于相对隔离的山村社群来说,长期的内部稳定社群结构,自然会产生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在心灵感应契合上会有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的意义,对内具有孕育语言创新、便利近距离交际的功能,对外其实也是对整个华夏民族语言宝库的一种贡献。这种小范围、个性化的差异,与本县城西区域内的共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少量独有的和绝大部分与全县方言土语、常用语相通的词语语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区与外区,以及外县之间的细微差别。于是,在大体完成了对史谱的整理任务之余,粗略整理了一份本村与本县一带特色语言方面的小型词典,总计一千余条,分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等十个层级语汇,分别予以展示并注解。整体用于与杜槽史志相配套,也算是一种辅助性地方历史资料。
      在杜槽村史谱削笔出版之际,惟愿杜槽的明天发展进步更美好,愿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杜槽史前言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