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槽史志前言
3
(一)
为杜槽村撰写史志,既是一个夙愿、一种使命,又是一份情怀、一份义务。
第一,
杜槽是个有历史的村落。近2000年前,东汉马武将军年轻的时候,就曾于杜槽、马池一带演武整军,厉兵秣马,从此奠定了他之后助推光武刘秀成就帝业的军事基础;1000多年来,杜槽古道的逐步形成,为不断唤醒沉睡的杜槽山野创造了条件;300年前只有城南封营人李士琦、李士琮、李恕三户汉族李姓人家,他们先后定居杜槽,分别在杜槽河南岸、北岸和李圪塔安营扎寨,白手起家,用近乎原始的手法,垦荒造田,创业发展,形成了由十几、二十几人组成的早期山村小社区规模。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近百年间,杜槽再次张开双臂,相继迎来了白山李氏、回满族李氏和王张齐刘等多个族姓家族,联袂形成的第二波、第三波社群的移入,进一步丰富了杜槽社会的内涵,壮大了杜槽的人口规模;110年前,杜槽煤矿被正式开发利用,开辟了此地现代文明的新篇章;民国时期,以炮坊、染坊、砖瓦场、铁匠炉等系列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开启了杜槽部分非农经济发展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从互助组、高级社、公社化新经济体制的演进,到杜槽学校教育的不断扩容提质,再到国营方山煤矿正规化、规模化开采利用等政治经济影响的远播,让杜槽的名字一步步走出山沟,走向内乡及其周边乡县,成为当时年代整个宛西地区曾经的工业“网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杜煤的再次广泛利用和杜槽学校初中班的开办,为杜槽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改革开放以后,杜槽踏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的精神面貌、生产经营、住房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
杜槽是个有温度和涵养的社区。三百个冬夏春秋,这里先后接纳了“三李不同族”及其他共计九个姓氏的移民。特别是在这三百年间,杜槽始终张开双臂,以有限的土地和无限的胸襟,持续接纳四面八方的来者,从而使使杜槽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到改革开放初期,杜槽存量人口已达近千人的较大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杜槽人传承着宽大为怀的品质,从不拒绝新移民的到来,并坚持友善为伴。就说当初,仅有李士琦、李士琮两家人居住的年代,他们就动员原在谢营的圪塔李恕家人前来居住,并且公开表明了种种友好相处的条件。后来圪塔李又邀请白山李,从谢营黄水河边进山谋生。包括西坡李当年由湖北大冶至淅川李官桥,再辗转到此定居。这些都彰显和传承着杜槽原住李的友好温暖与扶持帮助。为了满足杜槽古道行人的需要,杜槽人在南沟口凉水泉、营中井和井边井这三处水井旁边,置放取水工具,方便行人消汗止渴;还在西沟大柿树下、白马潭高坡大石头处,摆放成型的石块,供过往者临时歇脚;五十年代还特意在营东三岔口大路边修建公共大厕所方便过往行人。七十年代,外地有个中老年鳏夫来此讨饭,杜槽人非但没有反感他,相反腾出房子给他安个小窝,让他住下来专事乞讨十年之久,后来攒下一笔钱粮,回老家盖了房子成了家。
第三,
杜槽是个有魅力的地方。一是除交通条件外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美丽富饶,舒适宜居,天旱雨涝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这里人勤地不懒,黄土能变金。二是此地富藏多种矿物质,尤其是白矾土和石干煤存量可观,具有十分潜在的开发前景和经济价值。三是辖区内沟壑纵横,树多林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绝妙,具有适宜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包括中药材,可以满足人们别样的经济生活需要。这让让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乐在其中,感悟着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繁华环境的不同,享受着一种发自肺腑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
(二)
写杜槽史,首先是因为杜槽毕竟有300年的人居发展经历,同时她还兼有千年古道的优势,且与外部世界文明发展相联系、相契合,已有一百多年的丰富史迹。其次,在于城市郊野“桃花源”般的村落和淳朴弥久的民风,也是杜槽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方面。基于社会和谐与民风佳好的缘故,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人们那种善良、朴实、友爱、单纯的社会生态,那种相互关系融洽、互助的利己与利他并行的精神。杜槽村并不富裕的人们游走在精神幸福的山道上。加之山村地位独特,经济生活一定程度上的弹性状态,以至于当时年代,杜槽山村男女婚恋上并无任何明显障碍。山内姑娘嫁在山里是常态,山外的姑娘,甚至城里的姑娘远嫁到山里来,这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尽管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学、参军、就业、外迁他乡务工等长年不归者的增多,随着城市高楼林立,城区扩容、街道加宽、范围外延,城区教育医疗资源优渥诱人,村校和幼稚园相继取消等,现有真正的杜槽人口在断崖式减少。尤其是部分土地有被弃耕、复荒、变形的可能存在。当下村中满眼居舍空荡荡的,多见树木少见人。这种情况每天都在上演。
但是一说起杜槽老家,年龄大点的人,都还是十分怀旧恋家,十分不舍对故土的那份情谊。正是因为时势的原因,而不得不暂时离开老家杜槽。
整理杜槽村各族姓族谱,是基于杜槽是一个整体,杜槽人、杜槽社群,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而且在杜槽波澜壮阔的300年间,先后居留过不同民族的三李,居留过不少其他姓氏的族群。但是,无论哪一个族姓家族,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家族谱系。这不但是杜槽史的一个缺陷,而且对未来也绝对是一个缺憾。有鉴于此,为防止世远年湮,致使一个个家庭家族本源无考,故而以抢抓机遇为目的,尽快尽早抢救性地补上这个缺憾,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合乎情理的交代。同时也为了与杜槽史志内容相匹配,从而使全村各族姓族群共同拥有一个“集体户”性质的社群发展演变蓝本,我们以分族谱的形式,较完整的展示了各个家族进入杜槽后谱系发展的来龙去脉,为未来各族姓族人寻根问祖、查找先人,以及续写新的杜槽人祖谱时,提供一个参照系,留下一份顺利成章的文化遗产。
推出杜槽地区方言土语与日常语汇“小词典”,是基于语言的形成都有其地域特性。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旧时代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杜槽处于浅山区,算不上封闭,但是该社群日常用语与周边地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相同点,又有些微的差异。从处于相对隔离的山村社群来说,长期的内部稳定社群结构,自然而然会产生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们之间,或多或少在心灵契合上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的意义,对内具有孕育语言创新、便利小范围社交的功能,对外其实也是对整个华夏民族语言宝库的一种贡献。这种小范围、个性化的差异,与本县城西区域内的共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内乡一带方言土语与常用语相对固定的词语语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区域与外区域,以及外县之间的细微差别。于是,在完成了对史谱的整理任务之余,也顺便整理出关于本区以及周边地区个性化语言方面的小型词典,用于与杜槽史志相配套,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
(三)
当人们沿着去杜槽化方向向县城、大市、省城,以至于外地、外省、京沪浙深流动的过程中,远离了杜槽,也就容易淡忘杜槽。
当前承载了300年杜槽人的山村,正处在历史与未来的界面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这里的确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作为杜槽人的思想一天天被解放,眼界一步步被打开。但是,面对经济的、社会的,精神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杜槽人面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深感世界变化之快是瞬息的,社会演变也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金钱与道德、人性与情感之间这种现实面前,人们遭遇了挥之不去的困惑和迷茫。大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抑或在观望,抑或在思索,又抑或是什么也不想看明白、不想弄清楚。事实上,一部分杜槽人多年前早已以杜槽为起点,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历史上新一轮举家迁徙运动。而对于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杜槽人来说,他们也许在继续等待和观望,也许是出于无奈的被动的选择,尚未自觉的去思考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命运,更没有去深入谋划他们自己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不知晓自己将往哪里去,也从未认真思想过,杜槽对于自己和家人的意义。杜槽对于杜槽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当怎样对待杜槽,对待曾经慷慨无私地养育过自己,如今比起外部世界发展水准明显逊色的杜槽呢?
杜槽是默默地,无论她的儿女如何来去,如何构思、摆弄、改造、利用,甚至毁弃自己,她都没有发出过丝毫的怨言;杜槽是温馨的,她物华天宝,秀美自然,多姿多彩,善良美好,让我们始终沐浴在优质清新的气息里;杜槽又是无私的,她给了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家,让这里成为我们安居乐业、世代繁衍的领地。
山无需留,而依然巍峨;水无需留,而依然绵长。人如果不思长留,完全可以一窝蜂似的一走了事,那么杜槽有一天也就真的在心目中被彻底丢了。那么,杜槽的名字连同我们在内的杜槽历史也将随即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
杜槽由于时代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正在以转瞬的速度被卷进历史,另一方面也正在以不舍的方式,送走一波波在这里长大的人们,人口正在推向城市,
设想当杜槽成为新主人领地的时候,那又有谁会愿意为我们看守祖坟,又有谁会承认我们所谓的杜槽人呢?甚至会有谁在未来,当我们回望杜槽、重游故地时,愿意成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我们这群他乡游子时的东道主呢?可能大家都走了,会给杜槽留下新的空旷与悲凉。相反,如若有人不再一窝蜂似的随波逐流,那他依然会是杜槽未来的主人。
发现杜槽历史中纷呈的亮点,在舆论上传播杜槽,帮助人们在认识和发现杜槽方面,在深化对杜槽的认知中更易于找到着重点和切入点方面,在增强对杜槽的发展兴趣方面,获得一些有用的抓手。奋然地去建设和开发杜槽,从消失的边缘上唤回杜槽,重拾杜槽人的自信与赶超外界的勇气,让杜槽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与其他先进地区一样的发展大道上。
杜槽不老,杜槽正青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