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枣推梨这个成语中含着两个故事。
李大师、李延寿《南史.王泰传》云:“(王泰)年幼敏悟,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是说王泰不与众位孙侄争抢枣栗的因由,礼让众位,而后得到自个儿应得的那一份。
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则更具深意。范晔《后汉书.孔融传》云:“融幼有异才”一句后边李贤注引《融家传》云:“(融)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二)、六尺巷的的故事
“让枣推梨”乃夸赞兄弟间之礼让美德。不过,六尺巷的故事更为人们称道。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桐城人张英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县官感到实在棘手,因为张、吴两家皆为望族显宦,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如何能够了断。此时,张家人修书给京城大学士老爷文端公张英。文端公看后,于信尾批诗一首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读诗后豁然开朗,让退三尺宅基地;吴氏感其义,亦后让三尺。于是,便成就了佳誉流传久久的“六尺巷“,而且这六尺巷更是成了桐城一道靓丽的风景,历史的名片。
(三)、泰伯庙
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这首《泰伯庙》诗,是晚唐诗人自号天随子的陆龟蒙写的歌赞吴泰伯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实,孔圣人早就高歌礼赞泰伯了。《论语.泰伯》篇第一章道:“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杨伯峻先生之译文道:“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泰伯为何“三让”,孔子交代得不够明白,太史公于《史记.周本纪》中说得清楚:“古公(亶父)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父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是说,古公亶父有泰伯、虞仲、季历三个儿子。小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且品德好。就对人说:‘我家有让周族部落兴旺发达的领袖人物了,就在(孙儿姬)昌身上。泰伯、虞仲明白了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意,是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老三季历,从而传给“有圣瑞”的孙子姬昌,二人便出走到勾吴(吴国始祖),断发纹身,融入当地部落之中,建立了吴国。而周部落在姬昌(周文王)手里便一步步兴旺发达起来,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一幅楹联
诸葛亮于《出师表》中道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实指湖北襄阳的南阳墟;唐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说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则是有着武侯祠又名“诸葛庐”的河南南阳。于是乎,便有了两个“南阳”之争。
清代咸丰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受到南阳乡贤盛情邀请,为南阳府卧龙岗武侯祠撰写殿前楹联。顾知府沉思细想,这里边牵扯着一桩公案,襄阳、南阳皆有卧龙岗武侯祠,实在不好濡墨着笔。忽然想到“六尺巷”的美好故事,便以之为喻,撰写出了一幅有名的楹联道——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乡贤名绅读联以后,皆心胸顿廓,相与熙熙,赞曰:“好!”。
2023年10月29日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