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禹画九州、铸九鼎奠定了华夏一统的坚强基础(下)

(2022-10-18 06:58:49)
标签:

杂谈

                                                           (三)、禹铸九鼎说  

                                                     (1)、施黯建议大禹造九鼎 
        夏朝建国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万国尊崇,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积储丰盈。夏四年,夏禹听了臣子施黯的建议,想铸鼎立记。但又一想,黄帝铸鼎而后驭龙升天了,不能享受人间乐趣了,此举不太好,改而收九州贡金(铜),为每州各铸一鼎,并把各州山川形势、物产形貌铸造于上。施黯领命,从伯益那儿取了《山海图经》,让长于冶炼的荆山工匠,用雄金铸成五行属阳的阳鼎,用雌金铸成四象归阴的阴鼎。 
      过了两年,天上忽现九日,太白金星也在空中不住闪耀,恰于此时。施黯向大禹报喜:九鼎铸成。大禹喜不自禁,明白了太白金星白昼闪耀乃九鼎铸成之佳兆,一看九鼎上面的的图画全都异常精美绝妙,施黯便率人把九鼎从铸造之地荆山搬运到京都,彰示大禹乃九州共主,从此天下一统。九鼎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乃国家昌盛之象征,镇国之重宝,各方诸侯觐见来朝时,都得向九鼎顶礼叩拜。 
     夏亡,九鼎迁于商都亳邑。“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周成王在洛阳营建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jiaru,地名,位于洛阳西边),名之曰“定鼎”。秦昭襄王灭周,取九鼎运往秦国的路上,一鼎鼓翼展翅,飞入泗水之中,打捞无果。之后,其余八鼎不知所去。
                                                                                         
                                                    (2)、《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的“楚子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zhi)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译作白话——  
      楚庄王率兵攻打陆浑戎人,到达洛河边儿,在周王朝的直辖地界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道道:"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鼎之本身。昔时夏王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绘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贡金(即铜),铸成九鼎,并把图像铸于鼎上,所有物像全在上面,让百姓知道并能分清神物、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的东西,魑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让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保护。夏桀昏乱,鼎就迁移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王暴虐,鼎就迁移到了周朝。德行如若美善光明,即使鼎小,也是无比重的;如若奸邪昏乱,即便鼎大,也是非常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期限的。成王把鼎固定安置在郏鄏一带,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如今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了,可是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是不能打问的。” 
 
                                                (3)、《史记.孝武本纪》说到鼎一、鼎三和九鼎
    铸鼎这事儿,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早就有之的。汾阴有个叫锦的巫师得到一个很大的宝鼎,上报之后,朝廷派人调查无假,便依照礼仪迎进位于淳化境内的甘泉宫,主管官员都说:“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鬺(shang,烹煮)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颂》云:‘自堂促基,自羊徂牛;鼎nai(大鼎)及鼒(zi,小鼎),不虞不骜,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飨。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mi),藏于帝廷,以合明应。"  
    把主管官员的话译作白话—— 
     听说从前主领天地五帝群臣的大帝铸造了一个神鼎,一表示统一,意思是天地万物归终于一。黄帝铸造了三个宝鼎,象征天、地、人和谐相处(上边皆刻“真金作鼎,百神率伏”八个大字。)”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可以成功“(《国语.越语》)。大禹收集了九州之铜,铸造了九个宝鼎。这些宝鼎都曾经烹饪牲牢而祭祀上帝鬼神。逢到盛世宝鼎才会出现......《周颂》中说:‘察看自堂上到门墙的所有祭器是否洗涤干净,检查从牛到羊的祭神牲礼是否肥壮,审视大小宝鼎里外是否洁净,不喧哗吵嚷,不傲慢无礼,虔敬地祭祀,就可福禄长寿。如今宝鼎到了甘泉宫,光辉润泽,似有飞龙变幻,承载的吉利祥瑞无穷无尽。这和在中山(古国名,在河北正定东北)时候出现的黄白祥云完全相合,车盖上的黄白云气,形象似兽,实乃祥瑞;又有大弓矢箭射中的禽兽,全都集中于祭坛之下,为了报谢天恩,就陈列丰盛的祭品。(这些情况),只有受命治理天下的人才能懂得旨意,所做的事情,更合于上天的德行。这只宝鼎应当进献祖先庙宇,藏于甘泉天帝之廷,才合明显的祥瑞吉兆。”  

                                                   (4)、《汉书,郊祀志(下)》美阳所献之鼎 
     《汉书.郊祀(下)》记载道:”是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故事。张敞好古文字,按鼎铭勒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于后稷,后稷封于斄(tai,邰),公刘发迹于豳,大王建国于岐梁,文、武兴于丰镐。由此言之,则岐、梁、丰、镐之间周旧居地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藏。今鼎出于岐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鸾、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qi)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藏之于宫庙也。昔宝鼎之出于汾脽(shui.高丘)也,河东太守以闻,诏曰:‘朕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蒙丰年,今谷嗛(qian,通“歉")未报,鼎焉为出哉?’博问耆老,意旧藏与,诚欲考得事实也。有司验脽上非旧藏处,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实异于众鼎。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zhi标识)不宜荐见于宗庙。'制曰:‘京兆尹议是。’“  
译作白话—— 
    这时候,美阳有个人得到一只鼎,献给皇上。皇上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商议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应当敬献在宗庙里边,就像武帝元鼎年间对待宝鼎的情况一样。京兆尹张敞喜好古代文字,仔细考察鼎上铸刻的铭文而后把自己的意见上报皇上,说:”臣我听说周朝兴起于始祖后稷,后稷封于斄(即”邰“,今陕西武功县),公刘发迹兴起于豳(今陕西彬州市、旬邑县),太王古公亶父建国于岐梁(今陕西岐山县),文王、武王兴起于丰镐(今陕西长安区、鄠邑区)。从这些情况说来,岐、梁、丰、镐一带是周朝国都旧有之地,本来应有宗庙、祭坛场所和祭祀所用的藏物。今日这个鼎出现在岐山以东好远之地,上边刻有‘王命主事臣子,管理好栒邑之地,赐赏给你旂(同”旗")鸾(即“鸾旗”)、黼黻、琱戈。“主管臣子双手掌向上着地叩头触手,曰:”我一定大力弘扬彰显天子的美好命令。“臣我愚钝,不能够完全依照这些印迹探寻出古文的意思,不过,按照传记文字说来,这只鼎可能是周朝用以褒奖大臣而赐予的;受赐大臣的子孙把先祖的功劳刻写于上,藏在宫庙中。从前,宝鼎发现于汾脽(山西地名),河东太守上报皇上,皇上下诏道:“朕巡行祭祀后土,为众庶百姓祈求丰收年景,今年却歉收未能回报我的祭祀,而鼎却出现了,又是为何?”于是,就广泛地求问当地的年长老人,让他们想一想,此地是否是藏鼎之处,实在想考察出真实情况。主管官员认真仔细验证,这儿确实不是宝鼎的旧有藏处,(宝)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和众鼎大不一样。今天这个鼎非但细小,而且上边有标识文字,不宜进献给在宗庙之中。于是,皇帝下诏曰:“京兆尹(京城市长·)张敞所言是对的。”  

                                                               (二)、再说几句 
     九鼎铸成,集中置放于京都,成为九州一统的象征,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形态,树立起了大一统的思想根基。到了商代,明确规定,天子祭祀祖先用九鼎。诸侯祭祀祖先用七鼎,大夫祭祀祖先用五鼎,士祭祀祖先用三鼎或一鼎。更进一步明确了“九鼎”乃国家一统的政权象征,鼎也就进而成了重器重宝。因而楚庄王“问鼎中原”便不许可;因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一言九鼎”也就成了说话极具分量的意思;因而项羽的“力能扛(gang,举起)鼎”,也就成了力大无穷的标识。还有及其余种种及于“鼎”的,都说明大禹划九州、铸九鼎,实乃从政治制度到文化心理,都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名臣王吉在一篇奏疏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通风,九州共贯也。“意思是说孔子在《春秋》中赞许的大一统,乃为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贯通一致。这种认识思想,在元代大文学家许有壬的《<大一统志>序》中依然继承,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六合“者,上下四方天下也;‘九州者,华夏神州也。
                                                                                       2022年6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