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面前,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范曾先生自己的话说:有人说我是天才,其实我是介于天才和白痴之间的那种人,就是说我范曾和多数人的智力是一样的。我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我的勤奋,我用过的毛笔,三大麻袋装不完;用过的纸张,三大卡车拉不完……而今,先生厚积薄发的讲座呈现于此时,我们当然也就只有聆听的资格了。
范曾谈中国诗词之美(上)
范曾谈中国诗词之美(下)
艺术的问题是个心灵问题,艺术家创造是创造的心智之国。它所能发出光芒,也都能照耀我们的心智。
讲座节录(范曾先生
对联部分观点)
的确,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家,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功能在《论语》上有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
学诗 迩可事父 远可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都是孔子对诗的一个期盼。孔子讲,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你谈一个问题,对一句诗忽然兴起,立刻你很多废话不要说了,一句诗把你带到一个境界,可以兴;可以观。
诗呢,它是可以观赏的,这个“观”
要做观赏解释;可以群,你有了这样的诗句,你能唤起同样的心灵的感动;可以怨,这个“怨”
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讲:忧思、难忘的情怀、种种的顾念等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个“怨”字之内。因为中国的文字非常简练,因此它涵盖面就很大。这个是昆明大观楼一首长联,这长联写得是非常好,它上联这样写: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九十个字)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对联好不好?好对联。
为什么好?对得工整。前面写景,后面写实;前面抒情,后面抒怀。而且这个词,联中有联:就像大观园里有潇湘馆,有蘅芜院,有稻香村;也像颐和园里面有扇面殿等等。(园中有园,联中有联)上联里面有五副对联: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是不是一副对联?对联吧。四围香稻,万顷晴沙。是不是对联?!九夏芙蓉对三春杨柳,对得好不好?对得好。下联里也有五副对联: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好对联!几杵疏钟对半江渔火——好对联。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联中有联。这联语有没有点毛病,毛病就是太长。
对联这种形式,从中国传统的至高的文艺人,有时候布局很完满。还有比这长的,上联一百八十个字,下联一百八十个字,成了两篇散文了。这个九十字也接近一篇散文,从诗词的要求,它是很好。从对联的要求,略有缺点,就是念了上联记不住下联。
一般讲来对联有个要求,上联念完了以后,下联立刻出来,意思充分完整,这是对联语言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好对联?有三个条件:第一,它要有骈文的面貌,这对联一定要对仗。(你比如讲我的博士生,我们经常做游戏,做游戏就作对联,这对联要求很高,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要叫你对副对联)作对联还要有意味。比如讲有个同学出了个“草原”,对个“砚台”,这“草原”和“砚台”什么关系啊,这不纯粹是文学游戏嘛?一点不错。艺术就是游戏之事也,艺术离开游戏,那你还做艺术干什么。真正的艺术家,就在他这领域一定是大玩家,玩出意味来,玩出深度来,玩出哲学的思维来,玩出意境来,高手!
看我做的八个字——苍天作帐,滴水成文:苍天作帐(是不是草原?)滴水成文——砚台。(这样的游戏我和我的博士生经常做。)苍天作帐,平平仄仄;滴水成文,仄仄平平。它完全是对仗的,完全是骈文的面貌,作好的诗词有第二个要求:要有诗词的韵味。对联没有诗词韵味不行,过去有些大文人在一起老爱作对联玩,那个对联作得是好,令我们现在一百年过去,还为之心旌动摇。为什么?有诗词的韵味。他们有时候做游戏,我们来集唐诗的句子,上联要有个“女”字,下联要有个“花”字,而且要摆在第二个字,摆在第二个字,而且完全唐人的诗句——好。这个当然有很多人也能玩出来:上联——青女素娥俱耐冷。好,下联:名花倾国两相欢。好对联,有骈文面貌吧?有诗词韵味,可是缺了一个——就是我要讲的对联第三点:还要有散文的风骨。如果讲你的对联没有散文风骨,你就没有立场,也没有褒贬。“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倾国两相欢”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呀?表达了什么?这样的对联很容易作。“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对得再好没有了——三对五;梅对兰;天对地——三星白兰地一种酒,五月黄梅天一个天气——一点意味没有。(好)还是作这个对联,高手出来了:上联——商女不知亡国恨,下联——落花犹似坠楼人。一出来,大家掌声,为什么掌声?这里面有品格、有褒贬,有他的立场。所以一副好的对联,有骈文面貌、诗词韵味、散文风骨,具有了这三点,够一副好对联。
讲座节录(范曾先生
诗词部分讲解)
我给中国的诗词下了个定义:摩挲音、韵、律;通游人、鬼、神。这十个字是我对中国诗的一个简略的概括。作中国诗,你不懂声音,不懂格律,不懂诗词的韵律,你谈不上是中国的古典诗,有人讲范先生你这点讲错了,大诗人就一定要懂吗?林黛玉还讲过呢,不要以音害字,不要以音害词。是,你到了那个水准,可以,是不是?
杜甫,“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西望瑶池降王母,这平仄声就有问题,可是“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王母”这两个字是不能动的,谁都知道,杜甫不会犯这些小学生的错误,所以再加上他诗本身好极了,因此这些都可以原谅,结果你诗还没作好呢,就叫人家原谅这个,人家不会原谅。不要讲不会原谅的,现在范曾写的诗发表了,人家都不会原谅,除非我是杜甫。又有人讲,说艾青他本身古诗就不懂,他怎么是大诗人,忘了——他是新诗人。艾青他对古体诗词是不知道,可是他具有诗人最本质的心灵,再加上他对语言的把握,那种生动准确,他尽管不写旧诗,可是他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今天讲的,不是讲新诗,我讲的是中国诗,中国诗就讲的旧体诗。怎么叫“通游人、鬼、神”呢,你不要以为这个鬼是个坏东西,在三代以前,这鬼还是了不起的,人们要敬的。如果鬼是坏的,敬它干什么?鬼和神,我这儿讲的是天地——把神作为天,把鬼作为地祗,一个人如果讲他的精神,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他的整个情感约束在一间屋子里,他不可能有天岸马一般的诗思,他写不出好的诗词来。
再讲两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还有一首,“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为什么我最后举这两首七律呢?在我认为,律诗写到杜甫的《秋兴八首》,这是冠军;词写到辛稼轩的《永遇乐》,就是冠军;骈文写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冠军。我对诸位有个希望,这个八首诗,诸位一定要回去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也是我布置的作业。
……
后记:
没有罗列出全部讲座文字,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热心的朋友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我本人不会去阅读的(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个人觉得已无必要。)理由很简单:能够亲耳“聆听”到讲座原有的“情态”,更有助于对先生见解的领会。
汉语在咱们家里之所以被称为语文,就在于它的终极含义为关于“语言”的“文字”。而文字到底还是是为语言的传播服务的。
从表意方面讲,文章一旦脱离了语气、语调和讲话人的表情,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灵气。这也是必须将原讲座内容“贴”到空间来的真正原因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