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尽忠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各自尽忠吗?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
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的。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莫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追悔迟。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
信。从“人”,从“言”。意谓人言为信,因言乃心声,凡人说话要落实才能见得人,故信之本义作“诚”解,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
其义有:
诚实不欺曰信,如信义,信用
;听从不疑,如相信;函札曰信,如信函;使者曰信,如信使;消息曰信,如信息
;
古人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道义,皆显明“信义”的重要。如同《弟子规》所言“凡出言,信为先”。此即告诫吾人说话应三思而行,切勿信口开河,言而无信。
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悌友:兄弟笃爱和睦。——《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大孝,慈祥悌友”。
悌睦:友顺和睦。——《高士传》:“和门悌睦,隐身修学”。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小篆的“礼”从“示”从“
”,亦以“
”声。又“示”谓奉祀之神,“
” 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义作“履”,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是为所当笃实践履者。
燕食曰礼;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记月令》;经名。如《礼记》《周礼》《仪礼》三者合称为三礼;膜拜,如礼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时下,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若大家都能多点克制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祥和,有礼的。
“?”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其本义作“己之威仪”,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
“?”,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说明“?”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因为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但应如何取义、行义呢?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利益来了,权位来了,首先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
佛家——
“财物为五家共有”:
1、官府(如作担保,财产被政府查封没收);2、.水灾;3、火灾(水火无情,瞬间可吞噬所有财物);4、强盗(富者,永远有盗贼在暗中虎视眈眈其财物);5、不肖子女(家财万贯,不肖子女一夕间可挥霍尽)。
佛家主张: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钱财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
《左传》中这样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
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们相互勉励,个个皆成为义人。
小篆“廉”从广,兼声,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
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操守。按人之本性,谁不喜清高而恶污浊?但往往有许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事实上,欲海难填,古往今来有多少因欲多而亡者,却未见以无欲而危者。
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则可民安国治。
引申:
德行高洁之人曰廉——《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高洁之行为曰廉——《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直曰廉,即方正——《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节俭曰廉——《淮南子•原道》“不以奢为美,不以廉为悲”;价钱低,便宜曰廉。如“价廉物美”。
“?”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从耳声。
“?”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之心是人之天良。
孟子曰:“?之于人大矣。”何以此感?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要求他们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知?良知”的提倡于当前乱象频生、道德日丧的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能从知?开始,远离、不做令人羞?的事,诸恶莫作;继能再接再厉,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则众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