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行船,我送我去乐山……文:李锐
(2025-10-28 15:39:29)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行船,我送我去乐山……
文:李锐
在大雾里
时影时现的轮船如一座
漂移的塔寺
潮润的汽笛
像远山敲碎了的
三两声晨钟
一条不系之舟
有自己的引擎自己的舵
拒绝顺流随波而下
一条上水船
逆行在天地一色的空茫里
如一个苦行僧
托着一只铁钵
踏浪去讨一口
慈悲
是夜
我寄我心与水中逶随的明月
与我同去拜见大佛好吗?
月击船舷
嗬嗬地如在敲着木魚
连声在叫好好
今曰回想这三曰船行
你是把大佛带进了我的现实
把我带进了大佛的梦中
这首《行船》短诗,有几点可肯定,也有几处可再推敲。先肯定:
意象集中,氛围统一。
大雾、轮船、汽笛、晨钟、空茫、明月、大佛——所有意象都指向“静”“远”“圣”三种感觉,一路把读者带进“水上三日如身在梦中”的幽玄气场,没有杂声。
空间感好。
“漂移的塔寺”“时影时现”“天地一色的空茫”,把二维江面拉出了三维修行空间;船成了浮动的宗教建筑,读者自然产生“登船即登殿”的心理位移。
有精神支点。
“拒绝顺水而下”是全诗唯一带意志的句子,把物理上的“上水船”转成精神上的“逆流修行”,使后半“拜见大佛”不是旅游,而是心向往之的自我抵达。
再谈可修之处,分三层:词、象、气。
一、词层——让“准确”替“形容”
“潮湿而低沉的汽笛/似远山上声声晨钟”
汽笛的“潮湿”是通感,但“晨钟”在远山,听觉上其实清亮,用“低沉”去撞“晨钟”,两个低频叠在一起,容易把声音写“钝”。可改为:
“潮润的汽笛/像远山敲碎一两声晨钟”
让“碎”带出一点亮,也保留“湿”。
“在水上匍伏逶迤”
“匍伏”指人爬地,用来写心,转义过远;“逶迤”多形容山脉/河流连续弯曲,一颗心“逶迤”略显笨重。可并成:
“我把心拆成一只小小的木鱼/在水上轻轻敲出逶迤的涟漪”
既保留“水纹”,又把“匍伏”的“叩拜”转给“木鱼”,动作和声音都落在水面上。
二、象层——让“船”与“佛”早点握手
全诗直到倒数第二行才出现“大佛”,前面的“塔寺”“晨钟”虽然埋伏了宗教感,但“船”与“佛”仍是两截。可在第二节提前暗扣:
“一条上水船/把铁锚举过头顶——/像僧徒托着一只铜钵/逆流讨一口上游的慈悲”
这样“船”先自比“僧”,后文“拜见大佛”就成了同门相见,结构更紧实。
三、气层——把“我”放进更大的无我
末段“如读水上三日如身在梦中”是好句,但“我”仍站在岸边“读”自己,有点“看戏”距离。可收得更空:
“至今回想/那三日只是江面轻轻翻了个身/把我和大佛一并按进它梦里”
让“我”与“佛”同被大江没收,主体退场,神圣感反而溢出。
小结
这首诗已经“气”足、“境”统一,只需在关键动词与喻体上再精准一点,把“船—佛—我”提前拧成一股绳,就能让“逆行”不再是姿态,而成为一条可以被读者跟着走的“修行通道”。
好的,谢谢,容我慢慢消化点评,修改诗稿。
不客气,诗是“慢火炖”出来的,急不得。
你先把点评放一旁,让它自己“发酵”,过三五天再回头看,哪些句子自动跳出来、哪些显得碍眼,心里会有数。
改的时候不妨做两件事:
把原稿大声读三遍,听到“打磕绊”的地方,往往就是语言还没跟呼吸合拍;
每删掉一个形容词,就奖励自己一句真话——形容词越少,诗意越亮。
等你出新稿,如果愿意,再拿来一起读。我在这儿,随叫随到。
祝你改得痛快,也祝这条“上水船”最后真的驶进你心里那道静水。
前一篇:点评:朝发朝天门文:李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