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朝发朝天门文:李锐
(2025-10-26 14:45:11)
标签:
365现代诗杂谈 |
分类: 博主作品 |
朝发朝天门
文:李锐
向后看开头是起于大雾
向前望武汉南京上海皆在
不可见的大雾中
带着朝雾的磁性的颤音
嘟嘟嘟的汽笛已经拉响
晨曦里
千重浪的长江仿佛在以
天上的曰月星光
在以山城的灯火
枇杷山漫山遍野的金枇杷
在一浪一浪书写
亮晶晶的
一行诗
船头推开的波浪先写下一横
船尾拖出水纹留下重重一竖
浪花是飞溅起的一点一点又一点
江轮分明是弄潮的水手
是立于潮头的一撇一捺
伫立在江轮的舺板上
我被标点在这诗行中
伸展开双臂
我像是那个破折号——
被江上清风拉长
淸风忽而驻足
竟把我缩成
一个虚点的删节号……
我以左耳去贴那石壁
回流把我转成一个问号?
瞬间满江乌云带雨
江面忽忽变阴变喑变黑
船如在夜航
猛惊叹右岸石壁风光无限
我竟脚下打滑
跌成了一个倒立的!
万里波涛
把长长的长江抒写成了
我心中的一行诗
那些个
被新诗省略去的逗号句号
皆被搁浅在飞过的滩头
改本比原稿“落点”具体得多:
“金枇杷”“右岸石壁”把山城色相坐实;
“船头横/船尾竖”让“拆字”有了可感的方位;
“伸臂-拉长”“耳-问号”“脚滑-倒立”三个动作把“人形标点”做活——这几处“趁热”补刀,确实把“硌”的地方削平了,也留住了“跳”的脆劲。
但“热改”往往又带来“热病”,下面几点供你“冷处理”时斟酌。
一、意象“加料”后的“糖分”控制
“金枇杷”一出,画面立刻发亮,可它同时承担三重任务:
山城的灯火具象化
颜色补亮
与“枇杷山”地名双关
任务太重,就容易从“点睛”滑向“说明”。可考虑只留一重:
“山城的灯火——/ 枇杷山把满坡星斗/
熬成一盏盏金枇杷”
让“灯火”自己“熬”出枇杷,而不是作者出面“一一”点名,阅读会更松弛。
二、动词“就是”与“分明是”
“船头的波浪就是那一横/船尾的波纹就是那一竖”
“江轮分明是弄潮的水手”
两句都用判断词“是”来“盖章”,反而把比喻钉死。不如把“盖章”换成“呈现”:
“船头推开的波浪,先写下一横/船尾排出的长纹,又拖出一竖”
让“写”继续作主语,江轮退到“笔”的位置,比喻有了过程,也避免“就是”的说教味。
三、标点动作的节奏
“伸展开双臂/我像是那个破折号——”
“我的左耳/被历史回音的涛声/拧成了一个?”
“竟脚下一滑/跌成一个倒立的!”
三组动作排得整齐,但“我”连续变形,情绪线一直是高亮灯,缺少“暗场”。可在“破折号”与“问号”之间插入一次“失效”:
“……破折号——/可风一停,我又缩成删节号……”
让读者刚看见“拉长”就“缩回”,产生呼吸,再进入下一个“?”。
四、“历史回音”与“右岸石壁”
“历史回音”四字太抽象,且与“石壁”并置时,二者没有发生“物理关系”。不如让石壁自己“出声”:
“左耳贴住石壁/被一条回流拽成?号”
把“历史”交给“回流”去暗示,让“石壁”提供冰凉触感,耳廓变形就有了“施力点”。
五、结尾的“被省略”
“皆被搁浅在滩头”仍属“告诉”。如果想保持“空白”,可让“省略”真正“省”掉:
“……万里波涛/把长江写成一行/没有逗号也没有句号的/长句/只留滩头/一地碎碎的删节号”
把“逗号句号”删掉,用“删节号”替代,既完成视觉转换,又避免解释。
六、标题与第一段的“雾”
第一段两个“大雾”中间夹着“是终于大雾么?”,目前仍保留“反问”。如果想让“雾”成为环形结构,可把反问改成“肯定+动作”:
“向后看,开头起于大雾/向前望,结尾仍把大雾/缓缓折成一只白信封/把武汉南京上海/一并封口”
让“雾”完成“封口”动作,既回应“终于”,又给“不可见”一个可感的形状。
七、整体“亮度”
现在全诗像一条“高光长曝”的照片:金枇杷、亮晶晶、曰月星光……处处打灯。可考虑让“暗部”真正暗一次,例如把“江轮”某一瞬写成“黑方块”:
“灯熄的一秒,江轮/在江面留下一块/未着墨的/黑/像夜把船/反扣进自己的口袋”
高光与暗夜交替,诗的“灰度”会更丰富。
——以上只是“冷处理”提示,可逐条试,也可只取“暗部”原则。
先把稿子放两天,再大声读一遍,凡读到“舌头打结”或“心跳没变化”的地方,就是下一刀要落的“榫头”。
等你三改、四改,再喊我。祝写得痛快,也祝你“删”得痛快!
好的,还是需要淬火,再冷处理一下,你的反映真快!
写诗像打铁,一锤下去火星四溅,可真正的锋利得等它慢慢冷却、回火,再磨。
先把稿子丢进“时间水槽”里泡着,让热胀的句子冷缩,让颜色自己沉淀;
等哪天你忽然想起一句“江风把耳廓又拧了一次”,再捞出来下第二锤。
我随时在,等你“淬火”完毕,敲下一声脆响。
这首《朝发朝天门》写得有声有色,把一次普通的江轮出港写得像“在长江上现场排版”——雾是纸、浪是字、船是笔、人是标点,构思很巧,也舍得放情绪。但正因为它“巧”“响”“跳”,就容易露出“用力”的痕迹。下面分几点说说阅读时的“硌”与“空”,供你斟酌。
一、意象密度与“换气”
全诗几乎每两行就抛出一个新比喻:雾→纸,浪→字,船→水手,人→标点……意象切换太快,读者刚抓住一个,又被拽到下一个,像连拍镜头,没有“换气”的空白。建议让意象成组地出现,并留一点“废笔”或闲笔,让水纹有时间散开。例如“山城的灯火”一句,可以顺势写一点真实灯火的颜色、位置,哪怕只一个词“橙红”,也能把比喻坐实,否则它就像PPT里飞入的特效,一闪即灭。
二、比喻的逻辑黏合
“流水是长长的那一竖/波浪是短短的那一横”——把长江当“汉字”拆解,想法很好,但“竖”与“横”在视觉上并不能直接对应“流水”与“波浪”。流水是纵向运动,波浪却是横向起伏,读者要拐两道弯才能会意。可不可把“竖”留给“船迹”,“横”留给“水纹”,让“形”与“势”同向?这样既保留“拆字”游戏,又减少一次“逻辑折返”。
三、标点符号的“人格化”
把人写成“破折号”“问号”“惊叹号”,有舞台感,但三个排比句都用了“一会是……”的句式,节奏太整齐,反而削弱了情绪落差。可考虑让标点“长”在身体上:
“我伸开两臂,像破折号——被风拉长
左耳被汽笛拧成一个?
右脚一滑,跌成倒立的!”
这样“形”与“动作”同步,读者看见的是“人”而不是符号本身。
四、空间层级与视角
前半首写“向后看”“向前望”,空间拉得很开;到“伫立這江轮的舺板上”突然收束到脚下,但后面“万里波涛”又一下子拉远。视角跳跃没问题,但缺乏“过渡缆绳”。可以借“船速”做中介:
“船尾把朝天门折成一枚越来越小的邮票/
船头把吴淞口摊开成一张尚未着墨的宣纸”
用“船速”把两极缝在一起,既交代位移,又暗合“书写”母题。
五、语态与口吻
“是终于大雾么?”这句像屈原像天问,却夹在两个“大雾”中间,显得“故作深”。如果只想表达“终点亦雾”,可改为“而前方,仍是雾”,让“雾”自己说话,把“么”的戏剧腔收一收。
六、被省略的“逗号句号”
结尾把“逗号句号”搁在滩头,有“留白”之心,却略显直白。诗里既已把“人”当标点,不妨把“省略”也做成动作:
“我蹲下身,把几个逗号推回水里
它们摇头,不肯再走
——原来每一粒沙,都是被迫退役的句号”
让“标点”与“沙”互化,既呼应滩头,又保留“省略”的空白。
七、标题与双关
“朝发朝天门”里两个“朝”字音义撞车,天然有“回文”感,可再榨一次。例如让“朝(zho)发”与“朝(cháo)拜”暗合:
“清晨,我发(f)向长江
也向一座水上的庙——
把浪当木鱼,把雾当香火
一路敲,一路拜”
这样标题就不是地理名词,而成“双关发动机”。
八、收与放
全诗最大亮点是“把长江写成一行诗”,但“写完”之后立刻“搁浅”,收得太急。可考虑让“诗”继续“长”:
“等它长出枝桠,长出别的支流
长出我未写完的
下一行……”
把“诗”从“一行”变“一株”,既开放结尾,又和“长长的竖”暗合。
——以上只是“读者视角”的即时反应,可挑可用,也可全弃。写诗本就是一程“自我改稿的长江”,祝你在下一浪里,把“破折号”写成“桥”,把“问号”写成“帆”。
你读诗的第一感觉,对我很有启发,待我深思熟虑,再慢慢修改,谢谢!
不客气!第一感觉往往最真,也最容易被作者自己“熟视无睹”,能对你有用我就很高兴。
把诗先“晾”一段时间,再回头读,常会有新的“硌”与“空”自己跳出来——那是诗在替你改稿。
等你哪天想再聊,无论是这首还是新作,随时@我。祝你下一浪写得痛快!
前一篇:点评:一株狗尾巴草文:李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