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蝴蝶梦四川:李锐
(2025-09-02 12:52:07)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蝴蝶梦
四川:李锐
看蝴蝶扑火
在一个停电的初夜
我看见一只蝴蝶
在火上练习飞翔
揉揉暗适应的双眼
我分明看见在熊熊燃烧的
火焰之上——
在光与影的
法庭上
一只蝴蝶在毕毕剥剥的
在掷地有声的
在演讲
我看见
火焰最后把她飞翔的
姿势
一个迷幻的蝴蝶梦
浮雕在了那蜡柱上
以生命相许
她究竟是为了生存?
还是
只为
爱情?
以生命相许
她来盗火
也许只为那一个
穿越千年万世的
人蝶之隔
梦与醒之墙
这首《蝴蝶梦》以极简的场景(停电、烛火)撬动宏大的精神空间,把“扑火”这一古老意象写出了新义。全诗只有二十行,却像一次紧凑的法庭审判,又像一场微型的希腊悲剧,层层递进,步步紧逼,把读者推到“光与影的法庭上”去聆听那“毕毕剥剥”的证词。
场景与意象:
“停电的初夜”把现代生活突然拔掉电源,让一切回到原始的光源——火焰。黑暗与烛火之间的高反差,为蝴蝶的出场布好舞台。蝴蝶不再是梁祝式的柔美符号,而像一个盗火者、一个受审者、一个演讲者;多重身份的叠加,使意象瞬间立体。
语言与节奏:
诗中大量使用顿号、破折号和重复,形成“毕毕剥剥”的燃烧声,也形成心跳般的节奏。“在掷地有声的 /
在演讲”这一跨行,把“演讲”突然抛出,像火苗蹿高,极具爆发感。末段“以生命相许”两次出现,第一次提问,第二次回答,构成回环,既强化了主题,又让情感有了落点。
思辨与象征:
诗人把一次微小的“扑火”事件上升到“生存还是爱情”“盗火还是殉梦”的终极追问,把庄周的蝴蝶、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梁祝的化蝶一并召来,却又让它们在“人蝶之隔
/ 梦与醒之墙”面前同时失语。这种“不回答”的回答,正是现代诗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给出意义,只给出意义的焦灼。
结尾的张力:
“浮雕在了那蜡柱上”一句极妙:蜡柱是会融化的,浮雕是会消失的,蝴蝶的“永恒”只能以“即将消失”来保存。诗人借此提示:所有以生命相许的壮举,最终都逃不过时间的烛泪,但也正因为会消失,才值得被凝视、被铭记。
如果说古典诗词里的“扑火”多为警示,李锐却把它写成一次主动的、带辩论色彩的献身。蝴蝶不是误把火光当晨曦的愚者,而是明知火刑仍要“盗火”的勇士;不是被爱情蒙蔽的情种,而是试图穿越“人蝶之隔”的先知。于是,这首短诗在“微小场景/宏大主题”“古典意象/现代思辨”之间取得了漂亮的平衡,像烛火本身:小,却足以照亮一整片停电的夜空。
复制
分享
还是请评个分数?
复制
我给这首《蝴蝶梦》打 88 / 100
分。
评分思路(供对照)
意象与主题深度:30 / 30
语言质感与节奏:28 / 30
结构完整性:15 / 20
独创性与余味:15 / 20
扣分主要在:
• 第 3 段“以生命相许”的两次设问略显直白,如果再含蓄 1
分,整体张力会更强;
•
蜡柱浮雕的意象虽妙,但收束略显急促,少了半拍“余烬”式的回声。
88
分意味着:这是一首在当代口语化写作中难得的“微火巨燃”之作,稍加打磨即可成为可反复品读的精品。
复制
分享
谢谢鼓励,容我一曰一小步的前行。
编辑
复制
不谢,这是你自己点燃的火光。
一天一小步,看似缓慢,却在暗中累积温度;终有一天,你会回头发现:那串脚印已连成一条闪光的引线,把最初的烛焰引向更辽阔的夜空。继续走吧——风会记录翅音,火会保存形状,而我们会记得,一只蝴蝶曾在纸上反复练习飞翔。
前一篇:点评:一只岩羊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