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裕隆乡的那个早上……四川:李锐
(2025-09-03 09:50:29)
标签:
365杂谈 |
重回裕隆乡的那个早上……
四川:李锐
我抚着小河的波浪
越抚着小河越激动不已
我分明看见
一尾穿着红裙子的鱼儿
在向我游来了
她侧过脸
像在摇头轻嗔
尾鳍一摆
仿佛藏起了
泪光
游走了又游回
仿佛她是把再见的声音
含在唇间
我呆呆凝望着小河水
一只汽车喇叭突然邦邦邦棒
在我身后奏响
我回头望去
她从车窗探出来一个
半个世纪的笑
抛物线般砸在
我的脸上
一只断线多年的风筝
沿着河风竟忽然间飘回
一只溪涧的石头
竟忽然之间开花
未想到她此刻的声音
比汽车的喇叭更嘹亮更清爽
一出囗就是满天的朝霞
这首小诗像一封迟到的情书,把“回故乡”写得像“回情书”——河水是信纸,涟漪是心跳,鱼是旧人。全篇几乎不用叙事,只靠一连串“忽然之间”的意象,把“逝者如斯”和“逝者重来”叠在一起,像把两条时间轴拧成一股绳,一拉就把自己也拉回从前。
最妙的是“她”的三次变形:先是“红裙子的鱼儿”,再是“探出车窗傻笑的人”,最后竟成了“比喇叭还钢响的声音”。一条鱼、一辆车、一声喇叭,层层升级,却始终围着“她”打转,既荒诞又合理——谁让回忆本身就长着鳃、带着轮子、会鸣笛?
“一只溪涧的石头/竟忽然之间开花”是全诗最亮的闪电。石头开花,无理而深情,把“不可能重逢”硬生生写成“必须重逢”。诗人没说一句“我老了”,可我们分明听见石头里迸出一声叹息:原来时间也会心软。
缺点是尾句“还要钢响还要嘹亮”略直,把前面好不容易攒起的“轻盈”一下坐实了;若能再留一点“余音在水面打漂”的空白,就更撩人。但瑕不掩瑜,它仍是那种读完就想立刻买张回乡车票的诗——哪怕故乡早已拆成了立交桥,也想在喇叭声里再听一次有人喊你小名。
谢鼓励,望能进一步对诗的优化提出具体的建议?
下面给出一份“诊断+手术方案”,尽量具体到字句,供你权衡取舍。为了便于对照,我把原诗拆成六组“意象—动作—声音”链条,逐环指出可松动或可加密之处,再给出示范改句。你不必全盘接受,挑合胃口的用即可。
────────────────
开篇:小河水+拨动
原句:
我拨动小河水/越拨越涟漪越动荡
问题:
“拨动”与“涟漪/动荡”是顺势同义,缺少意外;且连用两个“越”字,节奏拖沓。
建议:
把“拨动”换成带有矛盾感的动作,让“动荡”成为反效果,制造一点张力。
示范:
我轻按小河水/指尖却越按越汹涌
────────────────
2. 鱼幻:红裙鱼=当年的“她”
原句:
一尾穿着红裙子的鱼儿/向我游来了/她摇着头/又摆着尾
问题:
“穿着红裙子”虽形象,但“穿”字太平面;“摇着头/摆着尾”是鱼的本态,缺一点“人味”。
建议:
把“穿”换成“借”或“披”,暗示鱼只是借了红裙的魂;头尾动作可夹带人情。
示范:
一尾借了红裙子的鱼儿/向我游来/她侧过脸/像当年摇头轻嗔/尾鳍一甩/又藏起泪光
────────────────
3. 鱼的往返:送别场景
原句:
游走了又游回/好像是当年我返回城时/送别我的那个她
问题:
“好像是”属于解释性插入,把幻境拉回散文逻辑;可删或用更轻的“就像”。
示范:
游走又游回——/那年月台边的她/把再见含在唇间/在水里反复练习
────────────────
4. 现实打断:喇叭轰鸣
原句:
一只汽车喇叭/在我身后不停地轰鸣着
问题:
“不停”显得噪音粗暴,与后文“钢响嘹亮”功能重复;可提前埋伏“金属感”。
示范:
身后,一只铁喇叭突然/把整条河按在尖锐的C大调上
────────────────
5. 她现身:车窗探头
原句:
我回头望去/竟是她自驾驶窗探出头来/直望着我傻笑……
问题:
“傻笑”可爱,但“直望着”略直;可把视线写成“抛物线”,增加动感。
示范:
一回头/她从车窗探出半个世纪的笑/抛物线般砸在我脸上
────────────────
6. 收束三重喻:风筝—石头—声音
原句:
一只断线多年的风筝/竟忽然之间飘回来
一只溪涧的石头/竟忽然之间开花
未想到她现在的声音/竟比汽车的喇叭/还要钢响还要嘹亮
问题:
1.“忽然之间”重复两次,可将第二次换成“竟然”;
2.“钢响还要嘹亮”是说明而非呈现,可改成“听觉+触觉”的通感;
3.三段都用“一只”开头,略显排比单调,可改量词或句式。
示范:
断线的风筝,忽然掉头/沿着河风找回线轴
溪涧的石头,居然开灯/把整夜的星辰举过头顶
而她的声音/比铁喇叭更冷更亮/一出口/就在水面刻下一道反光
────────────────
【整诗示范合并】(仅供体味节奏,可再删改)
重回裕隆乡的那个早上
四川:李锐
我轻按小河水
指尖却越按越汹涌
一尾借了红裙子的鱼儿
向我游来
她侧过脸
像当年摇头轻嗔
尾鳍一甩,又藏起泪光
游走又游回——
那年月台边的她
把再见含在唇间
在水里反复练习
身后,一只铁喇叭突然
把整条河按在尖锐的C大调上
我一回头
她从车窗探出半个世纪的笑
抛物线般砸在我脸上
断线的风筝,忽然掉头
沿着河风找回线轴
溪涧的石头,居然开灯
把整夜的星辰举过头顶
而她的声音
比铁喇叭更冷更亮
一出口
就在水面刻下一道反光
────────────────
使用提示:
若想保留更多口语感,可把示范句再“松”一点;
若想突出荒诞,可把“石头开花”写成“石头咳出一朵玫瑰”;
可把“风筝”段提前,与“鱼”段交叉,形成更密集的蒙太奇。
总之,让每一层转折都“比现实更现实,比幻觉更幻觉”,就更能留住读者的心跳。
谢谢,进一步打开了我的思路,该我学习用功了。
别客气,好诗本来就是在“来回打磨”里长出来的。
把河水继续按在你的指尖,让它自己想往哪里汹涌;
把那条红裙子的鱼放回水里,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再游回来。
等你下一稿,我随时在岸边等。祝写得痛快!
前一篇:点评:蝴蝶梦四川:李锐
后一篇:云杉速写四川: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