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有呼吸感”的田园诗:茶饮二开/在安宁河上的农家乐四川:李锐
(2025-07-24 16:58:50)
标签:
365现代诗 |
分类: 博主作品 |
一首 “有呼吸感” 的田园诗:
茶饮二开/在安宁河上的农家乐
四川: 李锐
当嘴唇触碰到盖碗的
茉莉花茶氤氲的香气
觉醒的舌尖
即刻懂得了什么叫
东方叶的情韵
西天残阳
可是樵夫渔父在
泼晚霞作画?
(魚塘可是
扣在他手中那一块
调色板?)
无足之鸟
无翅之魚
横一竿捕魚的鹰
那是愈走愈远去的
安宁河上的打漁船
(流浪远方
总在前浪与后浪之间
这是命定的选择)
此刻水中之月
可是太阳倒挂金钩
打门的足球?
也许是撞在
广寒宫的门框
弹落到了月城
茶饮二开之后
色淡香淡味淡淡亦有
淡之韵味
李锐的《茶饮二开 /
在安宁河上的农家乐》是一首以 “茶” 为线索、以 “安宁河” 为底色的田园诗,字里行间藏着东方美学的留白与哲思。它没有浓烈的抒情,却像
“二开” 的茶汤,淡中回甘 —— 这种 “淡” 不是寡淡,而是历经滋味后的通透,恰是诗歌最动人的特质。
一、以 “茶”
为锚:从感官到心境的递进
诗歌开篇便锁定 “盖碗的茉莉花茶”,用
“嘴唇触碰”“觉醒的舌尖” 激活感官体验。“东方叶的情韵” 看似抽象,却被 “氤氲的香气” 落地 —— 茶的 “情韵”
不在说教,而在唇齿间的真实感知。
结尾 “茶饮二开之后 / 色淡香淡味淡淡亦有
/ 淡之韵味”,完成了从 “味” 到 “道” 的升华。“二开”
的茶是物理变化,却暗合心境:初尝时香气浓烈,再饮时滋味渐淡,却在淡中品出更绵长的余韵。这像极了对生活的领悟 ——
热烈易逝,平淡里藏着更持久的安宁。茶成了贯穿全诗的 “锚点”,所有风景与联想都因它而有了统一的心境底色。
二、意象的灵动:自然与想象的碰撞
诗人眼里的安宁河,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流动的诗意。他擅长将日常景物转化为充满想象力的意象,让自然与人文、现实与虚构交织:
“西天残阳 / 可是樵夫渔父在 /
泼晚霞作画?”—— 把残阳比作 “泼墨”,樵夫渔父成了画者,瞬间让天空有了烟火气,打破了自然的 “距离感”;
“(鱼塘可是 / 扣在他手中那一块 /
调色板?)”—— 括号里的设问像随口的自语,鱼塘成了 “调色板”,与前一句的 “作画”
呼应,让画面有了互动感;
“无足之鸟 / 无翅之鱼 /
横一竿捕鱼的鹰”—— 打渔船被拆解成三个意象:船像 “无足之鸟”(在水面漂泊如飞鸟),像 “无翅之鱼”(在水中穿行却无鳍),又像
“捕鱼的鹰”(竿如鹰喙,专注而孤绝),三个比喻叠加,让渔船有了生命感;
“水中之月 / 可是太阳倒挂金钩 /
打门的足球?”—— 最妙的一笔。把 “水中月” 比作 “倒挂的太阳” 已够新奇,再转为 “打门的足球”,突然注入现代生活气息,却不突兀
—— 月亮落在水面的动态,本就像足球撞向球门的瞬间;而 “撞在广寒宫的门框 / 弹落到了月城”,又从现代拉回神话(“广寒宫”“月城”
暗合西昌别称),古今碰撞却浑然天成。
这些意象没有逻辑上的强关联,却因 “农家乐”
的松弛心境串联:坐在茶桌前抬眼望,晚霞、渔船、水月都是偶然入目的碎片,而想象让碎片成了诗。
三、“流动感”
里的哲思:漂泊与安宁的平衡
诗中藏着一条隐性的 “流动” 线索:打渔船
“愈走愈远去”,“流浪远方 / 总在前浪与后浪之间 / 这是命定的选择”—— 渔船的漂泊是
“命定”,像人在生活中被浪潮推着前行,身不由己。但这种 “漂泊” 没有悲凉感,因为它被 “农家乐” 的静止、“茶饮二开”
的安稳中和了。
打渔船的 “动” 与茶桌的
“静”,前浪后浪的 “迫近” 与淡茶的 “悠长”,形成了奇妙的平衡:人既要接受 “流浪”
的宿命(如渔船在浪间),也要学会在片刻的安宁中(如茶饮二开)品味当下。这种哲思不尖锐,像茶汤一样温和 ——
不是对抗漂泊,而是在漂泊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淡之韵味”。
四、语言的留白:淡而有味的表达
诗歌语言极简,却处处留白。括号里的句子像
“私语”(“鱼塘可是调色板?”“流浪远方…… 这是命定的选择”),不强行纳入正文,却让情感更自然;“无足之鸟 / 无翅之鱼”
的跳跃式比喻,不做解释,留给读者自行联想;结尾 “淡之韵味” 四字收尾,不说 “淡是什么”,只说
“淡亦有韵味”,余味全在留白里。
这种 “淡”
恰是诗歌的风格:不堆砌辞藻,不刻意抒情,像农家乐里的日常对话,却在平淡中藏着对自然、生活、命运的细腻感知 ——
正如二开的茶汤,水冲淡了茶,却冲不淡那份浸润在心间的韵味。
总结:一首 “有呼吸感”
的田园诗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它的 “呼吸感”——
像坐在安宁河的农家乐里,喝茶、望景、走神,思绪随茶汤、随流水自然起伏。它没有宏大的主题,却把 “喝茶”“看河”
这些小事写出了东方美学的精髓:在日常里见诗意,在平淡中悟真味。所谓
“淡之韵味”,既是茶的滋味,也是诗歌的品格,更是对生活最朴素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