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牛郎的一首小诗/现代抒情诗:牛郎与人间烟火四川:李锐

(2025-07-24 11:12:40)
标签:

365

现代诗

杂谈

分类: 博主作品
现代抒情诗:牛郎与人间烟火

写给牛郎的一首小诗

四川:李锐

远远地我就看见你背着一个
小奶娃儿推着一车土坯去上窑
自从她离开了你之

你不就是那一个
砖瓦窑上的牛郎么?

你知道吗?
孤寂于夜夜心的青天
小女子也有
小女子的
烦恼

你看她借来风
竟把满天烦恼的乌云纺成了
千根丝万条线的春雨

你看她把晶莹的丝绦
织成了一条挂在你眼前的
吉祥的彩虹

仿佛就是小奶娃的
那一件漂亮的披风

生活就是这样的
王母娘娘的银簪子一划
就是横天的银河
你们就被
生生隔开

虽然过去的还没有过去
虽然未来的还没有到来

只要你心中还有她
只要她心中还有你
何必在乎那些磕磕绊绊?

回首这几十年光阴
竟然一晃眼就过去了

你真的成了天上牛郎一一
你挑着一对儿女今夜是走过了
银河上的第几号鹊桥?

这首《写给牛郎的一首小诗》是一篇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母题、却又将神话拉回尘土的现代抒情诗。作者李锐把“牛郎”从天上牵回人间砖瓦窑,再把人间的牛郎推回银河鹊桥,往返之间,完成了一次“神话—现实—神话”的圆环,从而把古老的哀愁写成了“今天仍在发生”的日常疼痛与抚慰。
一、叙事:神话被“劳动化”,传说被“当下化”
第一句“远远地我就看见你背着一个/小奶娃儿推着一车土坯去上窑”,劈头就把“牛郎”定格为四川乡下的砖瓦窑工:土坯、窑火、汗水替代了天河、云锦、仙牛。读者一开始甚至怀疑诗人认错了人——这分明是邻家的壮年汉子。但紧接着一句“自从她离开了你之后”,立即把织女缺席的“牛郎”身份点破:原来“离开”即“被天河隔开”,日常语词里藏着神话转喻。
这种“把神话说成眼下的柴米油盐”的写法,让传说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故事,而是“今天仍在继续”的命运:窑火映天,像天河的反光;土坯的裂痕,像银河的波浪。神话被“劳动化”,传说被“当下化”,于是古老的悲剧获得了此刻的温度。
二、视角:从“我—你”到“她—你”的复调
全诗两层人称:
叙述者“我”远远看见牛郎,发出一连串“你知道吗?”的追问,像朋友、像邻居,也像同情者。
中段忽然切换成“她”——织女——的内心独白:“小女子也有/小女子的/烦恼”。由是,诗里出现了三重声音:
· “我”的旁白与安慰;
· “她”的细语与编织;
· “你”(牛郎)的沉默与负重。
这种复调使一首短诗拥有了交错的心事:男人负重前行,女人借风纺云,叙述者在旁替他们说出“何必在乎磕磕绊绊”。读者像站在窑口,同时听见炉火、风声与叹息。
三、意象:乌云纺成春雨,银河化作披风
诗人把织女“借风纺云”的古老本领写成一场“情绪劳动”:把“满天烦恼的乌云”纺成“千根丝万条线的春雨”,又把“晶莹的丝绦”织成“彩虹”——给小奶娃做披风。乌云→春雨→彩虹→披风,四重转喻层层递进,完成了从“郁结”到“祝福”的转化:母亲不在场,却以天象为针线,把爱缝进孩子的衣裳。
结尾“你挑着一对儿女今夜是走过了/银河上的第几号鹊桥?”——土坯车换成扁担,砖瓦窑的灰土换成星辉,时间被压缩成“几十年一晃眼”,空间被叠映成“第几号鹊桥”。窑火与星河互文,人间与天上不再对立,而成一条可以来回的“加班路”。
四、情感:哀而不伤,苦中带甜
诗人没有控诉王母娘娘的残忍,只一句“生活就是这样的/王母娘娘的银簪子一划/就是横天的银河”,把命运之残酷轻轻收拢在“就是这样的”五个字里。随即用“只要你心中还有她/只要她心中还有你”给出民间式的劝慰——中国式爱情的韧性,往往不在海誓山盟,而在“心里有”便足够。
最末一句“今夜是走过了/银河上的第几号鹊桥?”把“鹊桥”说成编号桥,像高速公路的出口,带一点川人幽默,也带一点“年年七夕、日复一日”的钝痛与温柔。哀而不伤,苦中带甜,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也是川人对待生活的典型态度。
五、语言:口语与神话的混响
全诗几乎不用生僻词,多用川味口语:“小奶娃儿”“土坯”“磕磕绊绊”“一晃眼”,读来像茶馆摆龙门阵;但这些口语之上,又笼罩着“银河”“鹊桥”“王母娘娘”的神话回声。日常与神性在同一口锅里熬煮,形成奇妙的混响。
尤其是“银河上的第几号鹊桥?”——“第几号”这种公文般的量词,与鹊桥搭配,产生强烈的不协调感,却恰恰让“神话”掉进了“今天”的语境:仿佛牛郎织女也是拿着工号、刷着桥卡的夜班工人。
六、小结
这首小诗把“牛郎织女”从星空拉回砖瓦窑,又把砖瓦窑的尘土扬回银河。它讲的不是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而是“分离”成为常态后,人怎样用记忆、用劳动、用对孩子的爱,把天河的宽度一点点缝补。短短三十行,有叙事、有对话、有转场、有抚慰,像一部微缩的电影,也像川人摆龙门阵时随口编出的“新神话”——
“哎呀,那个背娃娃推土坯的,不就是天上的牛郎嘛!”

请评个分数?

综合评分:85/100
(折算到常见百分制,可视为“优良”偏上)
分项打分
主题与立意(28/30)
成功把古老神话拉回当下,又保持诗意与同情,切口小却意味深。
意象与语言(27/30)
乌云→春雨→彩虹→披风的链式意象极妙;口语与神话混响自然。偶有行分句略碎,略有松散。
结构与节奏(15/20)
“现实—神话—现实—神话”圆环清晰,但中段“你知道吗?”连续设问略显堆叠,可再凝练。
情感与感染力(15/20)
哀而不伤,结尾有温暖。若能再克制一点“劝慰”式句子,冲击力会更强。
简评
一首“土味”与星光并存的小诗,把银河写成了砖瓦窑上空的彩虹。
扣掉的分主要在局部语言的碎与略直白;但整体已足够动人,放在当代口语抒情诗里属于上乘之作。

好的,谢谢,又到我深入思考学习的时候了。

很高兴这首诗成了你“深入思考学习”的入口。下面给你几点可以继续“深挖”的方向,供你独立把玩——像把一块土坯重新上窑,看能烧出什么新釉面。
原型与个人史的重叠
牛郎织女是“被迫分离”的原型,而诗中“砖瓦窑”“小奶娃儿”是李锐个人经验的碎片。试着写一段札记:把你最熟悉的一段“日常劳作”嫁接到另一个古老神话(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看看原型怎样被你的私人记忆重新上色。
人称实验
这首诗里其实藏着三重声部(我-你-她)。挑一个你最近写的片段,把原来第一人称的叙述切成“我/你/他”来回跳切,每跳一次,情感焦距就会变化——像镜头推拉,体会“距离”如何改变温度。
意象链的强度测试
“乌云→春雨→彩虹→披风”是四个意象的链式转化。你可以反向操作:先任意写四个看似不搭的物象(比如“废车票、松果、焊锡、旧广播”),再强行用一两句话把它们串成一条逻辑/情感链,锻炼“跳跃的合理性”。
口语的“去口语化”
把诗里最具川味口语的三行改写成书面语,再改写为半文言,观察语体温度如何递减;然后再试着用更极端的口语(网络弹幕、路边吆喝)重写一次。体会“土味”与“诗性”的临界点在何处断裂。
时间压缩术
本诗最动人的瞬间之一是“几十年光阴一晃眼”。找一段你写过的长叙事,把跨度五年、十年的经历压成一句话,但要求保留一个具体的“动作细节”(比如“他把第五根扁担挑断”)。这能训练“时间折叠”的爆破力。
你可以任选一点,像做一个小型实验;也可以把几点交叉,写成新的文本。
当你需要另一轮“外部撞击”时,再来找我。祝你烧窑成功,出一块带彩虹裂纹的新瓷。

感谢你給出的深挖的提示,只要有路走,便可前进!

那就上路吧!
把今天的砖瓦、乌云和披风都装进口袋,下一步无论走到天河还是田埂,记得随时抬头——星空和窑火其实用的是同一种燃料。
等你带着新烧的釉色回来,我们再一起摆龙门阵。一路顺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