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原创:徐一睿)
日本在经历了战后的复兴期后,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从1955年至1961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年平均高达11%。当时的日本国内,经济增长挫折论开始逐渐蔓延。1960年保持经济开速增长,当时日本的池田首相采纳了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以经济的稳定增长为轴心并将以下5点作为中心课题加以展开。
①充实社会资本。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
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 。
⑤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
日本非常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计划,是一种混合经济体系。(所谓混合经济体系指的是:混合了传统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相比其主张在于允许对市场进行适度的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希望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来更好的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此计划与以往的经济计划相比显得更加乐观和具有野心。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功于过
成功之处:
1.
此计划传承了当时混合经济体系为背景的社会特征,将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于民间部门提出了“尊重创意和努力,避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强化政府部门直接干涉以及行政的繁琐化”的同时,对于政府部门又给予了实现计划的各种实施手段。并明确指出当时日本较为落后的道路,港湾,城市化计划,下水道,住宅等社会资本领域以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领域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对象。
2.
提高人力资本为主要方向。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条件,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国民的潜在能力至关重要。在此计划中,提高教育、训练、科学技术等人力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3.
致力于缩小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差距。此前的计划的主要政策方向是扩大宏观经济增长,而收入倍增计划则从缓和社会的紧张关系出发,致力于缩小收入阶层见差距,大中小企业存在的工资差距,农业和工业间的收入和生产率差距,以及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等各种不均衡问题上。其中确保最低生活水平以及设置最低工资水平是这个计划的主轴,此计划全面的将缩小差距设置为日本的发展方向。
问题所在:
1.
作为充实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计划的侧重点放在了强化产业基础上。1962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9年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等一系列的以强化产业基础为中心的相关计划纷纷出台,以铁路,道路,桥梁等基建为主的设备投资急剧增加。于此相比虽然1961年4月起,国民健康保险和国民养老金制度开始实施,但是对生活领域相关的社会资本投资依然较为滞后。
2.
由于此计划旨在通过经济增长来缩小差距,在工资差距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此计划的侧重点在于市场供给关系,因此农工业间的生产率以及地区间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物价的高涨。虽然在设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初,赞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学者们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最终将趋于均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物价水平将保持稳定”。“虽然有的产品,比如服务业和公共费用会出现上涨,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量产化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有下跌的可能性”。但是从当时的物价走向来看,1961年-1963年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6.5%,1964年3.9%,到了1965年则高达6.7%(1965年出现短期的不景气)。虽然经济增长迅猛,劳动力出现供给不平衡从而导致工资的上涨,但是,生产性较低的农业和服务业并没有很好的吸收工资上涨的成本。(注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此外,市场的寡占化倾向的出现也导致了生产价格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在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后的几年中,物价的高涨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注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由于其贸易商品部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比如说电子产业),其工资也将随之上涨。如果国内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内劳动力市场存在的话,工资的决定机制作用下,非贸易部门(比如说,理发店)即使其生产率没有提高,其工资水平也会随着贸易部门一起上涨,直至持平。其结果,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与贸易商品相比,相对上升。如果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贸易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PP)贸易商品的“购买力平价”(PPP)得以成立,如果国外的价格是给定的话,则贸易商品的价格不变,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以服务价格上涨,乃至于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形式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