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化名)对着寺内的张惠师父开口便说“我想出家”。她总共去了七间寺庙,但统统遭到拒绝。洋洋是中央民族大学一名研究生,春节后独自来到广州找工作,然而几天后,她出现在梅州的一间寺庙,自称要出家。有寺院师父好心收留,洋洋却融入不了其中,先后七间寺庙都拒绝收留她。好心香客将洋洋接回广州,并联系她的家人。几经波折与辗转,家人才将其带回老家。据其父汪昌斌称,洋洋读研期间曾在学校被强制住院治疗,诊断书表明为抑郁症。如今,洋洋正在家中调养。(4月5日 《南方都市报》)
“在野地里看到洋洋,她身穿一件破旧的厚棉袄,提着一个旅行包”这是一位香客再次找到洋洋时的场景描述。读罢不由得有些心酸,人们很难把眼前这位女子以“花样”“乖女儿”“尖子生”联系在一起,恐怕“研究生”这一光鲜无比的称谓就更不沾边了,然而这一切全是真的没有一点掺假。看了更叫人伤心的是她似乎满腹学识全被掏空似的,说的最多的,好像也只会说:“我想出家”“出家好”好端端一个人这么就变成了这样?
人们面对每年的考研大军总是有些感叹和疑惑,认为有的人已经两三次的冲击,怎么说研究生不仅名头响亮,而且也为自己拓宽了另一片天地。否则干嘛有这多人为此而不懈着努力着。
报道中介绍,从小喜爱文学的洋洋,从孝感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利用一年的时间边工作边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2007年,她的考研成绩专业课排名第一,却以2分的总分之差与北京师范大学失之交臂,并被调剂到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在北京的学习生活中,洋洋似乎开始变得孤僻和内向。据汪昌斌介绍,洋洋曾因与同学争论而受到惊吓,还一度向家里打电话哭诉。2009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发生跳楼事件,学校随即规定凡是有抑郁症倾向的学生都要家长带回家休养。看来洋洋真的是患病已久了。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考研族”的现状。目前,研究生作为迅速壮大起来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也日益凸显,特别是由于心境异常低落和不愉快的负性情绪所以发的抑郁症,已经给许多研究生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长期处于由于状态的研究生,也会导致极大的心理障碍。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洋洋的忧郁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在研究生的事件和洋洋的目前的遭遇,但她不妨碍笔者对研究生抑郁的原因做出基本的判断,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在过重的学习负担中开始失去原有的热情。
对于研究生来说无论他所学什么专业初期都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为自己未来择业的选择增加砝码,研究生们基本上没有不重视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的学习和理论提升的,这时他们既要解决自己的计划与学校安排相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同时还要面对由于过度扩招,带来导师与研究生不成比例甚至能否得到导师的亲自指导都成了问题。第一年就这样在慌乱无从下手的状态中渡过,原来的热情大打折扣。特别是像洋洋文科专业的还要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有的学校为论文的发表还有更高的要求,并与各类奖金挂钩,研究生们因此而愁眉不展,他既要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位课程,还要无休止的申报课题,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现实生活不得不忙于奔命。
虽然,像洋洋这样的家庭能够提供读研经济支持的不在少数,但是作为研究生自己来说他们并不是心安理得,他们不愿意再给家里增加负担。但是可怜巴巴的学校的补助又怎能维持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所以他只能寻找可以兼职的工作,对于在读研究生来说全职工作是不可能。从整体看其实目前研究生找一份兼职工作已经是研究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说这也是一种锻炼,但是宝贵的学习时间被占用了不说,多数研究生仍然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困扰。
第三,无时不刻被就业和升学的压力所困扰。
我们不给研究生戴上高帽,他们一直努力的学习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就业或再就业,每个人都希望将来生活得更好,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也使得他们原本镀了金的成色也失去了光泽和优势,研究生曾经的稀缺,在今天已经很普遍,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研究生的就业与再就业已经显现白热化。而这一现实也叫一些研究生意识到未来并非一片光明。有的在一次次挫败后也感到前途暗淡无光。于是就出现了研究生拼了命的考争取各类证书,为就业加码。面对社会现实许多研究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第四,疲惫不堪的心理和生理变得敏感和脆弱。
与大学生相比研究生要承载者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更高的期望,其实此时他们与大学生相似,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但是他们已经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异常地重。同时由于研究生自我封闭较为严重,通常也会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这就势必造成研究生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往往外界的突发事件都会严重影响到自己,担心着一切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本事件中像洋洋面对校友跳楼自杀自己也顿感全身发紧,心惊肉跳长期无法平复,也恐怕大有人在。也有的发展到导师的一句批评,同学间的一次争辩也会导致眼望天花板许久后也不能释怀。日积月累没病的也会萎靡不振。
第五,生活的孤独与寂寞相影相随。
在我们了解的研究生中,多数人的年龄都远远超过了结婚年龄,所以婚姻、家庭是不开的话题,在读的研究生大部分是未婚者,对于异性与情感的渴望是极为正常的,但是由于研究生生活的特殊性,即便有了朋友也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大多数也是备受异地恋的苦恼,而对于那些少数已婚的研究生也没好到哪去,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夫妻间分居,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家庭的责任感和求知欲的矛盾冲突,因此也承受着不小的情感负荷,面对这一状况处理好相安无事,否则对学习和生活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但是,他们此时开始抱怨自己的努力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理解,他们同时却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封藏起郁闷和不快,时间久了用不着太大的外力就会彻底崩塌。
抑郁症在不同人群中都会存在,但就研究生而言也绝非费这五种原因。因此,我们不可忽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随之带来的心理疾病和障碍,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首先,是我们的教育方向。“教育是一种生产力”这一方面已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我们的教育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明确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却忽视了教育是因人而存在的是在培养人。促进人类发展,教育的重点在于“修身”,确切的讲是对人们心灵、对智慧开发、对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可是现代教育又往往与这一教旨相悖,压抑和窒息了研究生们的心灵空间,功利色彩下的多发表论文,速成科研能力,证书越多便是“人才”,结果就是研究生每日忙于各类考试。这恐怕是我们在教育认识上出了问题。
其次,让高学历变得更为急功近利,看起来是满足了社会需求,然而研究生的个人素质是否有相应的提高,教育机构对此却不担什么责任。社会上也只是看中了“高学历”、“高地位”和“高收入”的递进法则,至于知识和能力的考量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
如今“考研族”依然在不断地几何量级增加,如果还不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在每一次考研大潮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软体生物在阳光暴晒下,他们还能存活多久呢?
教育部门的警醒或许也避免不了与洋洋类似,甚至更恶劣事件的发生,因为原因的多方面,但是教育先行才可以牵一发动全身。文/随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