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一次晚自习的意外停电,引发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学生称把心里积累很久的怨恨都发泄出来。湖南2010年曾下发节假日补课禁令,但该校每周只有周日上午半天假,学生称这半天只能睡觉。调查发现,湘潭多家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3月29日央视《新闻1+1》播出《少给孩子“进补”!》。
看完了报道,或许很多人内心会感到不安,因为我们看出同学们终于对这样“进补”,感觉身体不适了,出现了“反胃”的现象。于是他们用焚书的方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但是人们感慨之余又能怎样?能指望这样的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后,让“补课之风”来个急刹车吗?也许会有所影响,甚至会放慢脚步,但是它一定会死灰复燃。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一、两次特殊事件又岂能摆脱原有教育模式的车辙呢?
学生焚书没有造成“引火烧身”和校舍被毁,已经是万幸。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有时常常会感叹现代的学生赶上好时代,生活的也比蜜甜,为什么还不好好珍惜呢?难道他们依然不感到幸福吗?。然而,我们再发问时,手中的尺子始段刻着“苦难”,末端刻着“物质丰富”,中间唯独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那么在这样空泛的语境下考量,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下,又如何考量出学生们的幸福感?
在24小时里有14个小时在学习,如果能保证8小时睡眠,并以军事化进餐速度一天算下来用一个小时,属于自己支配的也就剩下了一个小时。这样的作息时间足以叫任何人崩溃。
为什么在一道又一道红头文件的状况下,学校还在“大补”“特补”呢?因为,应试教育,应为升学率,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创收。此时学校非常清楚,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即便学校不给学生"进补",家长们也会到社会上寻找可以“进补”的机构。既然是一笔不小的“肥水”,又何必看着它白白流入他人“田”呢。况且人们都知道在不停讨论着的的教育体制改革,总是上面轰轰烈烈“禁补”,下面扎扎实实“进补”。所以学校为什么这样做,就不言自明了。其背后的推手除了体制还有利益。
然而在这起事件中,作为家长代表的“家长委员会”又干了些什么呢?人们平日里会觉得家长委员会,不是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维护学生权利,提出合理诉求的吗?其实所谓的民主选举也就是徒有虚名,再某种程度上他们不过是学校的代言人,虽然起初还是有些对于过重学习负担表示些许不满。但是从实际出发,他们也认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长一些,减少上网时间功课多一些是好的,起码家庭教育为孩子要主动担责的地方可以少一些。故而家长委员会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被应试教育所绑架,被校规所绑架,也许他们当中真的也有诸多不满,但是细想来,不这么拼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落下。所以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下慢慢就被易化,甚至成了学校的“帮凶”就不觉得奇怪了。记者对此也有了解,在补不补课,还有折磨不折磨孩子的这方面的时候,家长有三个不,即不想、不敢和不能:
不想,是因为有升学的压力,全国都是普遍的这种状况吗。
不敢,孩子在人手里头呢,你跳出来跟人家急,总反对人家,你孩子能有好果子吃吗,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不能,是机制,这个家长委员会恐怕只能解决点不能过去渠道,但是没弄好的话就是校董委员会。
这就是我们眼下各校“家长委员会”的模样,对此人们还能指望他们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跟家庭。这就难怪有些家长和老师对学生“集体焚书”表现出的高度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学生的恶作剧。
从“杜甫很忙”就有人批评是恶作剧,说到“杜甫很忙”倒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古讽今”,不过是在说明才子杜甫活在今天也一样会被当下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感觉吃不消。那么“集体焚书”就更不是简单的恶作剧了。它实实在在的反映出学生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极度不满,最直接的便是折射到师生关系矛盾的恶化。因此,有人担心现在是“焚书”,接下来会不会“坑儒”呢?或许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但笔者却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忽视又“潜伏”已久的客观存在。
千万不可小视“集体焚书”可能带来的示范作用,如果不能客观地看待焚书事件或者一味打压学生,恐怕不会有好的结果,甚至会引发极端事件发生,所谓“坑儒”也就不是什么笑谈了。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难道我们不该从如何给孩子们幸福、快乐,健康心理着手改变现行的教育吗?文/随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