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凸显教育软肋

(2012-02-16 08:43:01)
标签:

江西

小学

不听话押金

草根声音

校园教育

教育

分类: ★随意时评
   

让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凸显教育软肋

文/随意

 

 

    让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凸显教育软肋
   近日,一网帖又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要求学生上交“不听话押金”,如果小孩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全部扣完为止。经吉水县教育体育局调查,尚贤中心小学一老师确实对本班三个平时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每人收取了100元保证金。教育局责成该教师立即退回所收押金,向家长道歉,并作出检讨。(02月16日《新京报》)

  看到这则报道,笔者对当地教育部门和校方迅速做出整改是肯定的。但是,“不听话押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且不能小视,人们不禁要问退回了“不听话押金”就可以让教育管理回归正途了吗?显然这里的问题还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到“不听话押金”只是目前针对学生采取的消极管理另一种方式,也是在不断的花样翻新的必然产物,可以说以罚代管在教育领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遵守纪律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不难找到相对应处罚学生的“科目”。

   关于“不听话押金”有许多人或许会宽容,因为它比直接体罚更会被家长接受,但是人们可能忽略他它其中的危害以及对学生的伤害,可能会更大。因为收“押金”首先是有针对性的,重点被照顾到往往就是那些在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做法自然地就产生了“好学生”与“坏学生”,被收“押金”的学生别想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因为“不听话押金”成了他们额头上标签。

   而对学生而言交了“押金”就等于预支了自己可以不完成作业,可以不遵守课堂纪律,可以违反校规,面对老师以罚代管的方式有的学生反而乐意接受。但是在此过程中不仅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钱可摆平一切”荒诞逻辑,同时也会加快滑向无视老师、无视校规、无视集体。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交了押金”,久而久之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学校用这种“以罚代管”的教育方式,显然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和本质。

   学校之所以出现“不听话押金”和存在其他罚款情况,是由于社会上对此一向是风大雨点小。我们常常听到的解释,这是老师为了学生好,学校面对“问题学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我们不排除学校除了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感染,但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此类问题,这种常常要流露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全都为了学生好”等等的话语,总是在意无意在淡化学校的“罚款”的行为。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其中忽视了在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的当下,如果老师只罚不管或是重罚轻管,就不可能在教育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而简单采取“押金”不合法的方式对待学生。“不听话押金”看似是对学生管理的加强,预防那些所谓的“差学生”犯错误。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好,但是其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管理不好学生,反而使我们的教育越发的偏离轨道,显然极为不妥。或许此举在开始时间内有可能起到作用,但是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小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朦胧阶段,“不听话押金”作用在他们身上会影响很久。

    有些话是要不断地提及: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纯净之地,不能沾染任何功利风气。这个问题才是值得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者深思。

    在这件事上我们注意到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些家长和老师共同运作,存在很大的互动性,这些家长或许真的不在乎这一百元或者更多,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换来家庭安宁,他们以为交了押金一切就可以推给老师,似乎孩子的一切都在学校,自己无责可担。老师家长互动下的一拍即合,反映出家庭教育简单粗放和老师的以罚代管教育方式。这样的管理复合体在明着暗里告诉学生,提前的“押金”比事后的“罚款”还好使,无论是迟到、旷课等违纪违规都是可以“预约”,其结果不但管不住学生,反而在学生的思想中自然地形成“只要有钱就好办事”的观念。

    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校风要靠老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来营造,绝非“不听话押金”或者采取其它罚款等方式所能代替,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教师,当面对孩子和学生真的不要忘记自己既是一种社会角色,也是角色的承担者。向他们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才是教育的本源。

  文/随意【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