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2011-12-23 08:20:09)
标签:

北京科大

女生

相约自杀

校园教育

草根声音

杂谈

分类: ★随意时评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北科两厌世女相约自杀警示谁?

文/随意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北京科技大学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其中一人杀害同学后选择自首。记者上午获悉,法院采纳了凶手系受托杀人的辩护观点,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段晓宇无期徒刑。(《法制晚报》12月22日报道)

    近日,法院受理的“段晓宇案”,事件已经过去将近两年,当初人们对这起离奇的发身在女大学生中的凶杀案十分震惊。记得当时北科大的朋友对我讲起事发后的北科大校园内如同刚看完惊悚大片后的寂静,校园内充满了恐怖气氛,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走出血淋淋的画面。其实,人们不是对“相约自杀”概念的不理解,多半是由于它实实在在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边无法接受。那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事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最终是个怎样判决。

   这起案件长达近两年司法调查到日前的判决不是由于案件的复杂,而是因为司法实践对“相约自杀”和“受托杀人”法理的探究,同时也是帮我们再认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另一面。 

   2010年1月3日一早,这一天可能许多人们还在思量着新的一年该如何开始?就此时校方接到公安局通报,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0801班女生段晓宇于早上7点12分投案自首,自称夜里在中国农业大学(东区)西门对面七天连锁酒店,将自己的同学小秋杀死。”

   了解段晓宇的人,都无法相信,甚者不能接受曾经一个喜欢画画、擅长素描、多才多艺,平时穿着中性,性格豪爽姑娘。一夜之间居然成了杀人嫌疑犯?法院审理时查明,段晓宇和小秋都有厌世情绪,觉得活着没希望,死了才解脱。两人交往期间,曾多次谈到自杀的话题,小秋还说希望被喜欢的人杀死。于是两人相约自杀。2010年1月2日凌晨,段晓宇在七天连锁酒店内,持事先准备的尖刀切割小秋颈部数刀,造成小秋左侧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破裂,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段晓宇作案后向公安机关投案。

    从事件中我们又一次了解到“相约自杀”与“受托杀人”内在的必然联系。它是指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因行为人均不具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所以对其中自杀未逞的,一般不能认为是故意杀人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受托而将对方杀死,继而自杀未逞的,应构成故意杀人罪,量刑时可考虑从轻处罚;以相约自杀为名,诱骗他人自杀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仅停留在名词解释,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了解其内在的因素,如何解决此类悲剧的少发生或者不发生。

   记得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自杀是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段晓宇案”正是因为当事人对自己生存意义的否定和所在社会的否定,自杀者有意识的采取了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也正是这是一种个人行为,所以人们通常会对自杀者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死亡是最后的选择,这是由于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超过了生命的张力所致,所以对于自杀者我们不忍有太多的苛责。但遗憾的是自杀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段晓宇案”就是鲜明的一例。
     有一项就大学生自杀现状的调查。其中有这样几项内容:

   你认为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你认为大学校园出现自杀现象是谁该负主要责任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你认为应如何更好地预防大学生的自杀问题?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虽说学生自杀是少数,但是这个结果至少表明了自杀或者自杀心理离我们已经不遥远,尽管有自杀倾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采取自杀行动。自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也高居第13位。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正因为如此,2003年9月10日成为了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生还是死已经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自杀现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学生也不再有往日眩目的光环,但社会总还是会自觉不自觉的对大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所以当这些生命之花夭折时,就会有更多的扼腕叹息,就会出现一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过于感性的思考和揣测。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付诸行动,但这样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长期存在,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大学生自杀比例低而将大学生自杀视为正常现象而放任。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大学又该做什么?

   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流行的管理方法是量化管理,用数据说话,大学也不例外,比如对大学的评价,总会有这样一些指标:校园占地、图书馆藏、科研课题、博士硕士等等,没有指标,难以比较,也就难分高下。但大学生自杀问题,很难用指标来说话。比如说自杀率,有的大学可能为零,但如果一所大学只关注指标,必然会渐渐失去灵魂。在大学生自杀的问题上,绝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方面,我们要尽量避免惨案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矫正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消极心理,这些工作是很难量化的,但它反映了一个大学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原因涉及到多方面,有些因素是大学自身无法解决的。有人曾经说:要解决学生心理负担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学生找一个工作,但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大学在矫正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倾向上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大学除了要更加合理的开设专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的学习热情,重要的还是让学生真正能偶在未来学以致用之外,还是有在心理干预打出提前量。

  首先,要把珍惜生命的教育摆到日程上来。在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程中应突出生命伦理、生命价值、生命安全的教育,切合大学生实际来讲述,引导大学生正常交往沟通,改进思想道德课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尽量避免“高大全”式的片面宣传。生命教育是一项务实教育,切记“假大空”。

  其次,加强老师和校园社团与学生的交流。高校一般都设置了辅导员、班主任,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扰。但大多辅导员、班主任的设置是粗放型的,无法作到精细管理,也不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所以高校应该让其他一些热心于学生管理的任课教师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当学生心声的倾听者,也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来鼓舞学生。发挥校园社团的作用可有利于在日常的交流中及时掌握,同学间的心理变化。

  再有,改进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高校一般也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它所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一方面中国人都还不太习惯做心理咨询,不愿意轻易在他人面前吐露自己的心声,何况现在还是主动上门,即使对方是心理咨询专家。另一方面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不信任,比如怀疑他的能力,是否能为自己保密等等。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同时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在学校中形成真正效应。

  但是,世上从来就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存在能够开启任何封闭之锁的金钥匙,这些做法也只能是或多或少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远离自杀、死亡的阴影。所以仅仅高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文/随意【原创】

 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北科技大两名女生厌世相约自杀有何警示?

 

       后记:该文被草根、校园、新浪博客编辑推荐到首页,感谢编辑的抬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