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某地方卫视推出的一档征婚栏目,据说搞得风风火火,收视率还不错,自己也留意过几期,还说得过去,最起码它把既严肃又浪漫情感话题,搞得挺娱乐。只是《婚姻保卫战》的名字起得不搭调。是在婚姻一词的理解上有偏差,因为婚姻已远远超过了恋爱阶段。我们现在理解的婚姻,是指男女结为夫妻已经组成家庭的现状。而且参与者除了个别的男士是未婚,参加相亲的男女基本上都是离异,这也就标志着原有的家庭爆裂,婚姻已经结束又何来保卫。所以与其叫“婚姻保卫战”倒不如叫“寻求建立新家园”更为贴切些。好了,就此打住。因为这方面不是本文要表述的内容。
而是要讨论视屏中出现4号张先生在家有妻儿的情况下,跑到电视节目征婚,并成功牵得美人归。此事被网友发现,带着质疑将帖子发到网上,立刻引来了无数的批评和质疑声。后来记者在跟进调查时,证实了张先生在参加节目时的确尚未离婚。因为节目是在本月6日播出,而张先生与妻子在11月14日才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是有点不靠谱。以前也看到过一些文章称:“婚姻保卫战”是最不靠谱相亲栏目。起初自己还不信,不过这会儿真的信了,一点想为电视台辩护的勇气都没有。在质疑声中笔者注意到,事件中的张先生和电视主办方,已被网友们“捆绑”的牢牢地,唯恐其中一位溜掉摆脱欺骗之嫌。
其中的张先生显然有过错,但他只错在谎称离婚欺骗了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欺骗了到场的嘉宾(但笔者不以为主持人也是受骗者)。于是自己就开始疑惑,怎么一档相亲栏目,此刻就变成了一些人的婚外恋场所了呢?还是电视台给搭建了这么一个大平台之上,且明目张胆。
不可否认对“婚外恋”的理解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人们早已或许还有害羞、受辱、见不得阳光。而现如今从以前的“私通”、到“第三者插足”、到现在的“婚外恋”,单从称谓的不同就可看出“婚外恋”在现代大众的心目中已从犯罪演化到厌恶、从厌恶演化到中性,不同的称谓也同时显示出人们对“婚外恋”的在接受程度的变化。
像张先生这样的人,一定是夫妻感情不和许久,两者之间铁定了要离婚,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从现场的表现看他如此淡定就足以说明一切,最终张先生的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美丽女士的爱慕,双双牵手。有人指责这是违法行为,其实有些“言重”了,他们当时也就是处在精神层面上,我们就称他是“精神婚外恋”,即便到了“行为婚外恋”恐怕用违法来定义都未必准确,现行《婚姻法》里也没给出有关违法的定义,充其量也就是有悖于“行为道德规范”,因为有“违法”必须要有“立罚”,没有“立罚”的就是不受法律的约束,也即是不违法。
那么,张先生就没有被指责的地方了吗?当然不是。笔者仅通过事件本身剖析:
*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男人:
*他是一个有着男权主义色彩并对女性极不尊重的男人;
*他是一个既没有责任感又不敢担当的男人;
*他还是一个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男人。
我敢断言那位被牵手走下台的女士,知道此事后一定会忐忑不安,她没想到自己在第二次即将开始的婚姻,自己选来选去选中的却是这样的一位“白马王子”,这个男人会让她不寒而栗,她的内心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挫败感,太不靠谱了,向这样的男人示爱、投怀送抱结果可想而知。一旦撕掉这样男人那副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恐怕留下的就是阴险和恐怖了。女士才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分子原来也是这样的龌龊。所以牵手之后的再分手是必然。
当然,张先生他的自我炒作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收获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顾及妻子的感情和承受力,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促成了久拖不决的离婚,而对女人来说这种伤害远比打骂造成伤害来得更重也更深。
然而,这场闹剧的主谋不是张先生,恰恰是电视台主办方,虽然电视台方面出面澄清他们对此事浑然不知,表现出一副上当受骗的样子,而这却难以平息人们心中的愤怒,公然造假欺骗观众,作为电视产品也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熟不知害人的不仅是“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还有造假的“精神食粮”。其实,在这个栏目中主办方仅需要证明是否未婚或离异,但是他们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懒着去做,仅凭参与者网上报名后电话报名,并依据要求出具身份和婚姻证明即可,至于证件真假有来自何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可抓住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从而取得丰厚的利益。
电视媒体本应该弘扬美好、宣传和睦,揭露邪恶和丑陋急先锋,本应是守护社会文明的捍卫者。但是他们居然利用工作之便占用和挥霍公共资源,把征婚追求美好搞成婚外恋的平台,难到不该自责吗?还有什么委屈可言。即便无法帮助人家找到幸福、保证家庭和睦,媒体也不该成为制造麻烦的推手,更不该成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文化、道德”有伤社会风化的制造者。
张先生的做法是被曝光了,那么没有曝光还多少?虽然张先生有主观欺骗行为,应当受到道德范畴的谴责,那么主办方又该如何呢?还在推三阻四, 蒙骗观众。如果此时要求主办方在栏目开始连续一周的打出“公开道歉”一点都不过分。要不然又如何赢得观众谅解,又怎么会接受教训并把栏目办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好栏目?
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