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旦大学授课无人听惹恼教授说明啥?

(2011-11-21 07:55:22)
标签:

复旦大学

张庆熊

草根声音

随意评说

杂谈

分类: ▲随意社评

 复旦大学授课无人听惹恼教授说明啥?

---如何看待复旦学生翘课护明星惹怒教授?

文/随意

 

 

     这是11月10日,在结束了当天下午的《大魔术师》“影帝攻防战”新闻发布会后,尔冬升、梁朝伟与刘青云代表《大魔术师》剧组走进上海复旦大学内近百年历史的讲堂--相辉堂,与在这里早已等候的上千学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梦想成真”的面对面交流会,他们用亲身体验讲述着“梦想成真”的经历与故事。虽然交流会主打“梦想成真”,但是面对学生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三位主创的答案不时会蹦出火花,引爆全场。刘青云表示:“喜欢一个人就应该大胆说出来,有梦就要勇敢去追!”最后,交流会在尔冬升导演的告诫语“要学会享受现在,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中结束。

    有报道说;这是尔冬升、梁朝伟与刘青云首次走进内地大学。是不是真的笔者没有考证。因为,这与成功交流会相比实在没有太大意义。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A/A2/A225CEF38FCC4A2B8AF20ED9AD2B2504.jpg

 

     然而,因09级哲学武警班的35名同学作为志愿者在维持这场交流会秩序,遭遇授课无人听尴尬场面,惹恼了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督教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等等无数称号的张庆熊教授,于是在19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

   2011年11月10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赫然发现教室里空荡荡,“一个学生上来告诉我,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武警班学员被团委叫去维持相辉堂秩序”,因此请假。可以想象得到张教授有多么愤怒,因为他自己把这一天的感受形容为:“今天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的日子”。在文章中强调:不是追究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对这种文化为学术让路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而是为了扭转校园里偏离正道的风气

    张教授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称赞张教授是有“专业坚持”。还是讥讽他是“小题大做”都是对当下校园现象发出的不同声音碰撞。将这次交流会和张教授愤怒“篇”引发了一场讨论,笔者对此表示肯定,因为它太有必要了。我们惊喜的发现,在目前,什么人都可以进某个大学做个客座教授,过把教授瘾的时候,还有张教授这样秉承教育理念,严谨治学的“师道”。
   复旦大学是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坚守着治学严谨,坚持将学术追求放在首位办学方针,这也是复旦校园内长期以来所持有的一种风气和时尚。但一夜间他就变了味?就偏废学术崇尚追星了?如果仅凭2009级哲学武警班的同学作为志愿者在等候区域内维持秩序。造成课堂空空荡荡,就说复旦学子们把追星、娱乐放在第一位,而不重视学术,显然有些偏颇。至于“复旦的世道变了”更是言过其实,不论是不是张教授心中怒火未消,笔者在认识上还是有偏差。

   张教授应该有自信,复旦大学还是那个学生勤奋、聪明、好学,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内蔚然成风的好学校。当然张教授在文章中也特意表示:自己愤怒的原因不是这些学生没有事先向他请假,甚至也不是“因为学校团委没有经过教务处同意,没有经过哲学学院的同意,就通过武警班的队长让这些学员不来上课而做与娱乐相关的事情”。张教授愤怒自然有愤怒的理由,首先是自己的劳动没有被尊重,其次也表达了对教育方向的忧虑。人们真的应该仔细思量,今天大学教育是不是已经迷失了本来的方向?为什么中国不能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说道这次复旦风波,实在不应该再次火上浇油,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追星与追俗相提并论了,如果这样说复旦学子也太不公平。笔者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这是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通过对复旦大学300多位同学的偶像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将“成功企业家”及“科学家、理论学者”视为偶像,而只有少数学生视娱乐明星为偶像。这项调查的结果从一方面说明,娱乐明星已不再是青年学生最为“崇拜”的偶像。希望它是在正面的反映现实。

    笔者特别不同意,不追星便是超凡脱俗的观点,也没太搞明白记者观察后得出,如今的学生追星现象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学生已经成为追星族中的绝对主力这一结论的实际意义。难道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们成为追星的生力军才是正常。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真的就到了未老先衰的程度了。

    追星便是追俗,更是无稽之谈,实在无法苟同。我们知道追星实质是种精神寄托。主要是由于追星者的慕拜心理、从众心理、时尚心理导致的结果。追星者也在度量着被追者的综合素质,包括他(她)的相貌、气质、内涵、机智等等。追随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从被追随者身上的某种闪光点中汲取了能量,其实这是有助于追星者的生活、工作、社交等等。

    要看到,他们也在盲目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追星也在变得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当然,个别案例也说明了整个追星群体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既有年龄低、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因素,也有教育缺失的原因,更有社会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将追星从“时尚的跟风”变为“积极的文化”,这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对复旦大学同学们而言,我们是不是在看到明星表面的风光之时,多了解其背后的辛苦;在疯狂的激情之余,拥有更睿智理性的思辩;用榜样的力量启迪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我们的眼中明星还要有科学家,不把被评选出来的50位“中国最美”当成追逐的对象不要紧,但要去发现百姓中月光后面用平凡感动他人,最闪亮的那颗星,他或许就在你我身边,

    张教授这位哲学家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担心也绝非空穴来风,他提醒我们“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不该是一时间的有感而发,应当是警钟长鸣!他也不应该只针对教育,也应该是成为改变社会风气,凝聚民心的警钟!如果这样,张教授的火也算没白发。 文/随意【原创】

   

复旦大学授课无人听惹恼教授说明啥?

复旦大学授课无人听惹恼教授说明啥?

复旦大学授课无人听惹恼教授说明啥?

       后记:该文被新浪校园博客推荐,谢谢编辑的抬爱,辛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