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小落 文
这几日香港北区“幼儿园报名争夺战”闹的沸沸扬扬,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报名干脆在校外支起了帐篷,甚至有港爸为了能替孩子报上名索性辞职“拼个名额”。这情景不免让人想起早些年港爸港妈游行抗议“教育不公平”的一幕幕。如果自己的孩子无法就读本地,兴许谁都会上街嚎那么一嗓子。
于是,关于“教育资源不足”、“双非儿童占了教育名额”、“双非儿童父母未纳税不该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系列争议反复而来。其实,这些老问题从未得到真正解决过,也从未被人们自觉梳理过,那么今天的什么教育资源不足,什么政府没有好的预案,争论的也就毫无意义。还不如先从自身找找问题。享受制度文明带来的好处就不要再给制度平添麻烦。这屁股也不是政府和教育局使把力就能擦的。
从这次争议中,不难发现有多声音质疑香港政府及教育当局的能力问题,也许这些声音来自港内,因为他们觉得香港政府就不该放出什么“双非儿童可得香港居民身份证及享有医疗和教育”政策,导致很多内地孕妇钻了漏洞来港生子致使现在的教育资源不足甚至瘫痪,但也不乏这其中包括内地人士,试想,若“双非儿童”的父母,未能如愿以偿拿到进港读书的名额,他们又会怎么理解政府当初放出的政策和决心。他们不骂政府歧视内地人士,那才叫怪了。
虽说香港较大陆方面在”双非儿童可得永久居民身份证“制度上有所先驱,但如今看来,确实也给整个香港造成了不少”麻烦“,以至于出现”无论你是否是香港人只要能在香港生个孩子,孩子就能领到香港户口”,这政策其实怎么看都别扭,如此下去,香港被人“挤爆”的可能性极大,既然孩子是香港人了,那教育机制和医疗保障也就想当然了,再想让人家回大陆看病和教育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何况,谁又会那么自觉的哪来的回哪去呢?
当然,政府当初给力的政策,不能说它是错的,只能说它考虑欠妥,存在漏洞,这毕竟是制度文明开的先河,很多内地人享受到了它所带来的优越感,但仅仅只有优越感就够了吗?没有谁会只要一张身份证就足够了,既然都是香港人了,自然要享有一切香港人应该享有的政策优待,教育就是其中一项,“幼儿园争夺战”也就必然会发生,到底是求学还是要彻底做个香港人,谁也无从考证,令人忧心的是,为何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自己的根在哪,应该扎在哪?一味的往别人的家乡扎,别人又该扎在哪?
其实,与其讨论教育资源不足和政府没有好的预案,倒不如先问问自己让孩子挤进香港校园到底是什么心态,毕竟,政府及教育局再如何努力,也阻止不了孕妇们不断赴港生子的念想,从一张香港身份证到“幼儿园争夺战”这一系列老问题,最终要面临的不是政府颁令禁止双非儿童不再享有港级身份或教育局增设校区扩大名额来解决,而是靠人们摒弃一颗自私与狭隘的心,学校无好坏之分,他人的孩子也是孩子,若谁的孩子都去香港读书,那香港人的孩子应该去哪读书?若自私不断,即使政府和教育再如何改革,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