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期合刊《辽宁青年》发《让口水再含一会》
(2022-07-28 17:06:24)兄弟分家,故事是蛮多的。蛮多故事是,打虎亲兄弟,分家亲仇人。不说那头牛重了一只牛角,会让兄弟闹得鸡飞狗跳,便是两只箩筐,一只新三天,一只旧三天,也会议价半天。分家即分情,分户即分心。分字八把刀,一刀分八块,亲被刀剖,情被刀切,品被刀砍,德被刀剁,福被刀剪,缘被刀断,筋被刀刮,脉被刀割。
江苏有个阳羡,阳羡有个许武,许武有三兄弟。三兄弟中许武为大哥,大哥说:咱们兄弟都大了,该分家了。老大要说分家,老弟无甚话说,分吧。“礼有分异之义,请与弟析资,可乎?”不可,也得可。许武已经举孝廉了,“仕通显”,哥哥当大官,有钱了;有钱不是事,有权有势了。再跟着他吃大锅饭,便是占他便宜了,便是拖他之累了。老弟们虽穷,然则穷也得有点志气,贫也得有点尊严,困苦也得有点骨头与格调。
大哥居强势,强势便在分家中可以多吃多占,肥的,贵的,好的,优的,有用的,值价的,许武强吃强占,猛吃猛占,“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而推其薄劣者与弟。”本来可以用抓阄方式来分家分财分田地的,许武不用。抓阄是最不公平的,劳动与贡献,亲情与血脉,一概不计,由一根棉签或一张纸条决定,抓阄真没公平可言。但抓阄也是最公平的,强人阄下死,弱者阄下生。乡下分东西,分不下去,其他一切分配方式都抛到爪哇国,唯一采用抓阄。其他什么都不能信,人品信不得,道德不可信,亲情不足信,可以托付的,是命运。命运是什么?命运是阄。
老弟们本来可以提出,说不清,打个比,分不清,抓个阄。但两位老弟说:哥,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个可能是:人大的,德小些,人小的,德大些。大人德小,权大的德越小,还真是常见的。老弟们在分家中,吃了不少亏,失了不少财,然则,得便是失,失也是得。两位老弟失去的是利,得到的是理,失去的是财,得到的是德,失去的是家产,得到的是声誉,“时乡人尽称二弟克让,而鄙武贪。”
品是最好的资产,德是最佳的财富。私者有一杆利益之秤,公众有一杆品德之秤,私者用秤来量自家利益,公众用秤来衡他人品德。许武分财自肥,许武之弟分财自瘦,两者所获得的道德评价,便不在一个分量级上。乡人都夸两位老弟有忠义孝悌,鄙做官的哥哥无礼义廉耻。到底谁亏谁赚呢?亏了财的,赚了德,赚了财的,亏了德。左列钟铭右谤书,人生处处有乘除。荣辱,进退,祸福,得失,亏赚,吉凶,不是只有一个加减算法,还可能有乘除的。人生是综合算式,不全是财产一个算式。
许武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普,一个叫许宴,因为在他大哥分财产中,失了财,获了誉,命运转机了,“宴、普竟用是名显,并选举。”这里说的是,许普与许宴因得到了乡亲高赞,所以朝廷起用了两人,给两位提了干,升了官。你知识改变了命运,他品德改变了命运。
这个品德改变命运,源自汉朝选拔干部,实行举孝廉制度。孝廉孝廉,首先是孝,孝敬父母的,孝悌兄弟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便由地方荐举,可去朝廷任职。这个制度,也是有好处的,便是打破了世袭制。其选拔人才,不专凭出身,不单凭血统,而是讲究德行。富贵之家,固然由此可以接班,贫穷人家也可以由此走上公务员之路。这么说,这个举孝廉也是打破阶层固化的一个法子。不管你对这个制度有多非议,这个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性的,汉朝“名公巨卿多出之”,便见端的。
这个制度选人,准不准?难说,自是没科举那么客观。比如哥哥许武,也是举孝廉而举上去,而“仕通显”的。其仕通显后,却是那个烂样了,廉不廉的,不知道,孝不孝呢?大家都打冷齿,对自家亲兄弟都是剥削,都是强取,都是只想占便宜,果然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举孝廉看来是抬高道德,有时是踩低道德,举孝廉看来是维护道德,有时是伤害道德。这个也不用太来非议道德。比如知识改变命运,看来是推举知识,有时也是轻慢知识。蛮多人,单把知识作为敲门砖,未必把知识作为真信仰。没把知识当知识当真信仰,不是知识之错,而是弄知识的人错了;以此观,蛮多人把道德当马桶盖,不是道德之错,而是搞道德的错了。
许武也是伪君子吗?他孝廉而举后,既不孝也不廉了吗?您且让您口水多含一会儿。实际不是如你所想。待他两兄弟都道德改变了命运后,“久之,武乃会宗亲”,他把族人喊了来,要重新分配家产,他要把多吃的吐出来,要把强占的让出来:“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渐长,未沾荣禄,所以向求分财,自取大讥,为二弟地耳。”许武原先分配不均,把老弟们的强占过来,真是他无耻不?不是的,他是要坏名声给自己,把好美誉给兄弟。美誉给了老弟们,老弟们因此举孝廉了,因此道德改变命运了。许武老弟们确实是跳出农门,进了公家门,做哥哥的“自污”使命已经完成,哥哥不能再多吃多占了,要还兄弟一个公平公正,还兄弟一个公道公允了,“今吾意已遂,其悉均前产。”贵的配贱的,好的配差的,肥的配瘦的,优质的配列质的,许武再把家产重分配,“遂出所赢,尽推二弟。”
这个故事,叫“许武让名”。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未必能够看到心。事与心,有二合一的,也有一分二的。你看到的那事,往往不堪看,其实那心是极好的;反过来也对,你看到那事,特别漂亮,其实那心,往往是相当龌龊。看事看心,准与不准,还得看时。即时未必看得清,延时往往能精准。检验人事与人心,时间是慢郎中。
非议一人,或点赞一人,可做慢郎中,不必急惊风。欲看准人,当看不到心时,也不轻易看事,把知人论世的口水多含嘴里一阵子,且待水落石出,且待事从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