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上)
(2012-10-12 13:00:10)
标签:
工业遗产赞育汽水厂南洋烟厂杂谈 |
分类: 都市写真 |
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上)
(编导:忆梓
(2012年10月11日
(导视)
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有的是退休干部、公务员,也有一些学者。)
但他们,都在执着地寻找着一件共同的东西。(武汉的工业文化遗产。)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都找到了什么?
今天的《都市写真》,敬请关注!
(主持人)人类文明的进化, 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武汉工业遗产是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在武汉,有一群网友,近年来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保护和寻访老武汉工业旧址、遗迹,对武汉26处工业遗产进行了寻访存照。
(解说)9月12号,天空下着小雨,这并没有阻止汉网“人文武汉”网友们的脚步,他们如约来到汉口洞庭街107号,寻访赞育汽水厂旧址。
(同期声)当时,全部是进口的这些设备,这些机器,由机制汽水,1918年建起来的。你刚才就说,中山舰上面有这个汽水厂的汽水。这一瓶汽水,在长江里头泡了这么多年。没有打开呀,他不打开。
(解说)这是一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三层砖木结构。1918年,英国商人开办的赞育药房将该场作为自己的附属工厂,加以投资扩建,正式取名“汉口赞育汽水厂”,并添加机器设备,变手工制作为机器制作,成为汉口第一家机制汽水厂。2008年,赞育汽水厂旧址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不久,又被列入“武汉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如今,这里一楼是临街商铺,二三楼则是居民住户。
(采访)武汉市江岸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管站副站长 邓伟明:目前这个房屋的话,是工业遗产。我们江岸区有一个保护方案,准备利用一元片,我们一元片不是做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嘛,要进行保护。目前,这些房屋所住的都是住户,按照这个房屋以前的功能和用途,是有矛盾的,它不利于房屋的保护。
(解说)今年2月12日凌晨,赞育汽水厂旧址三楼发生火灾,造成三楼屋面部分被焚毁,房屋结构被损坏。火灾的原因是电线老化。
(同期声)都烧了,你看这,这都是换的新的。这上面有,下面也有,都是这样的壁炉。这是原装的?哎。所以说,这个保护是不是非常迫切了?这个。当然,太迫切了。这个房子烧的时候,我亲自来了,我全部拍了照,那个梁呀,天上的梁,它不是砖木结构的嘛,木制的梁呀,这么粗的木头,烧成了像板碳一样。
(解说)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网友们就来到这里进行探访,并将受灾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
(同期声)退休干部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王炎生:刚才我在上楼的时候,我在想,像这样的老房子,能不能每栋房子搞一个,或者叫栋长,或者叫负责人,政府每个月给他百把块钱的补贴,他经常宣传,甚至于睡觉之前,家家户户敲敲门,防火,是吧!这一栋房子失火烧得多可惜。
(解说)受火灾影响,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搬出去租房住,这里腾出来,重新进行了简单装修,至今还没有搬回来。
(同期声)赞育汽水厂旧址住户:它因为这一次火灾呀,上面天花板形成了一个火道,它火是在天花板上面走的,一直从那一头走到这一头来,走到我隔壁这一家。因为它这个是油媒毡知道不?火一来,烧的油煤毡全部都着了,都蔓延,这边全部都烧引起来了。
(解说)网友们在寻访时了解到,这栋建筑差不多住了20多户,由于年久失修,墙壁油漆剥落。房管部门虽然对三楼着火处进行了整修刷白,但仍改变不了建筑整体破旧的现状。
(采访)武汉市江岸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管站副站长 邓伟明:最好是要采取腾退的方式。然后进行修缮,首先是要排危、加固,然后再恢复它原来的用途。比方说它原来以前办公呀,或者是用做其它(用途)。最好是不要用于居住。
(解说)9月19号,“人文武汉”网友又来到“南洋烟厂”旧址进行寻访。与赞育汽水厂旧址不同,这里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其中的一栋建筑正在进行维修。
(同期声)退休干部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王炎生: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历史建筑能够保护下来,这是一个大好事。它这个南洋烟厂呀,南洋两兄弟,他当时建厂,一个它是民族工业,为了我们中国自身的工业发展。重要的一点,他是跟外商对着干。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资本家出来了,建立自己的烟厂,建立我们自己中国的香烟厂,这当时就是抵制洋货这么一个阶段。
(解说)2011年10月23号,一篇题为“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寻回一种精神:创造、卓越”的贴子,出现在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版块。从去年9月份起,“人文武汉”网友就开始对武汉工业遗产旧址、遗存的现存状况予以关注,对史料记载等进行了部分收集整理。
(采访)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栏目记者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侯红志:我们这批网友实际上在一起活动已经很长时间了,大家都是对城市历史保护这方面很感兴趣。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退休干部、公务员,也有一些学者,还有像我们这样的记者。长期在一起,对武汉市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保护、历史现象都进行一些关注。
(采访)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张笃勤:这个团体在几年前已经就开始义务的对工业文化遗产,包括一些老房子的寻访、拍摄,武汉当地的一些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所以这种情况,逐步引起社会,乃至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今年,前不久,市政府公布了29处武汉的工业文化遗产。这跟网友,跟武汉的文保志愿者的寻访和宣传是分不开的。
(解说)在寻访的过程中,“人文武汉”网友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武汉工业遗产旧址、遗迹正在快速消失,部分现存遗址的保护状况不甚理想。作为“武汉城市的深情守望者,历史的传承者,文化传播的志愿者”,有必要对老武汉宝贵的工业遗产进行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
(采访)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栏目记者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侯红志:主要的方式还是探访,发现一个工业遗址,然后进行记录,记录以后就到网上去发贴子。因为我们里面有很多这样的网友,也有一些学者,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大家先探访了以后,然后在网上通过贴子来集合,就是把它文字的资料,文字历史背景和现状和走访的情况,在上面发出来。这样一来,就不断地在积累。到目前为止,有20多处(工业遗产)都是通过这些网友发现的。
(解说)网友们在寻访中体会到:保护好工业遗产,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推动武汉的经济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保护好这些工业遗产,可以吸引海外华人回武汉投资。
(采访)长江日报记者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佘晖:因为这样一些老房子,它牵连的很多都是海外的,跟这个老房子有关系的很多人的后代,他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依恋。包括前不久,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到了武汉以后,他来寻访自己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开过会议的地方,也是我们这帮人文的网友,帮他找到了当年白崇禧在武汉照的一张照片,他是什么位置(照的),就是刚才的王老师他找到的。所以有这样一批老房子在,他是牵连了很多海外华人的心的。
(下集预告)
二十世纪初,名闻遐迩的荣氏集团在武汉创建“申四福五”;(当时,“牡丹”成为中国优质面粉的一个代名词。)
网友发现百年前的“汉冶萍”碑,澄清张之洞百年蒙冤。(现在有些学者提出,这是百年冤案。)
明天的《都市写真》,请您收看《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