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下)
(2012-10-12 13:04:05)
标签:
工业遗产申四福五福新第五面粉厂汉冶萍碑杂谈 |
分类: 都市写真 |
寻找失落的武汉制造(下)
(编导:忆梓
(2012年10月12日
(导视)
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有的是退休干部、公务员,也有一些学者。)
但他们,都在执着地寻找着一件共同的东西。(武汉的工业文化遗产。)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都找到了什么?
今天的《都市写真》,敬请关注!
(主持人)武汉市的一群普普通通的网友,出于对城市文化的热爱,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苦,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武汉工业历史遗存。在昨天播出的《都市写真》节目中,我们跟他们一起对几处工业历史遗存进行了寻访,今天,我们继续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
(解说)前不久,我市首次遴选出29 处工业遗产作为初步保护名单。这些工业遗产基本涵盖了我市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工业历史遗存。这当中有6处是“人文武汉”网友曾经寻访,并通过各种形式呼吁保护的。福新面粉厂就是其中之一。
纪录片《汉口 汉口》片段:提起荣氏兄弟和荣氏企业,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上,毫无疑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说)这是纪录片《汉口,汉口》片段,这部纪录片用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申四福五”工业遗产。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刘文祥,当时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刘文祥:我是2008年的时候,最早在汉网论坛注册的。当时因为我刚到武汉来上大学,加上我自己专业也是跟这方面相关的,所以就注意到这个网站。从那个时候开始,才对武汉的城市历史文化和老建筑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也参加了好几次“人文武汉”组织的一些寻访活动。
纪录片《汉口 汉口》片段:1918年,他们把眼光投向了“九省通衢”的汉口,荣德生的长婿李国伟等人在汉口宗关一带,开办了福新面粉五厂和申新纺纱四厂,这也就是后来武汉人津津乐道的“申四福五”。
(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刘文祥:这个工厂(福新面粉厂)建成以后,当时就是整个湖北地区最大的一家面粉加工厂。它的日产量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天将近12000包的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面粉厂生产的“牡丹”牌面粉,曾经远销到欧洲,还有美洲的一些国家,当时“牡丹”成为中国优质面粉的一个代名词。所以这栋建筑背后,它所承载的一个我们武汉历史上,民族工业的一个非常辉煌的记忆,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纪录片《汉口 汉口》片段:2010年夏,我们来到了汉水边的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建国以后,这里更名为武汉市第一面粉厂。如今面粉厂早已停产,但当年的老厂房和仓库仍基本保存完好。墙壁上,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残留下的“福新”的标志。
(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刘文祥:我为了拍摄《汉口 汉口》这个记录片的一些镜头,所以到这个地方也来寻访过很多次,可以说最近两到三年来,见证了这个地方很大的变迁。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当时这周边还有很多的一些附属的建筑,包括这边还有个面粉厂的锅炉房,包括整个后面还有原来红砖结构的一些仓库,包括现在已经保存下来的这一栋,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个大的车间。
(解说)这是一幢百年建筑,陈旧却仍然矜持,残缺而依然大气;敦厚的框架结构昭示了近代建筑的坚实,古朴的红砖装饰诠释着久远岁月的印痕。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历尽沧桑而傲然屹立于汉口宗关美丽的汉江江畔。
(同期声)这都是老房子,这一栋也是民国时候的(房子)。你看它那个结构呀,这周围拆出来以后,看到那个房子的结构。老建筑的房子。这完全是老砖呢!是的,是的。它砖比现在的砖要厚一点,要厚这么多。
纪录片《汉口 汉口》片段:而在申新街上,申新四厂有一幢非常气派的红砖办公楼,2007年,武汉摄影爱好者陈思先生拍下了这幢老建筑的影像。2010年夏,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曾经连片的纱厂车间,已经化作了一片野草地,而那幢气派的老办公楼,也只剩下一堵残墙。
(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刘文祥:这个片子拍完之后,我还在持续地关注这一块工业遗产。因为这个申新四厂虽然拆掉了,但是跟它一街之隔的福新第五面粉厂当时还保存的非常完好。我当时也和一些(工厂)后人一起,包括我们“人文武汉”的一些朋友一起发出过一个呼吁,就是希望能对这个工业遗址进行保护。因为这个福新第五面粉厂,它是我们当时整个武汉可以说,就是近代民族工业遗产里面,最后一个整个还保存的非常完整,就是这一个厂所有的建筑,基本上都还完整的保留下来的这么一个厂。
(解说)在网友们的努力下,福新面粉五厂虽然在2011年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但遗憾的是,它最后只留下了这一栋主要的大车间,其它附属建筑已被拆除。
(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刘文祥: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遗憾的,因为这个工厂本来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一个成片的工业区,但是现在只有这一栋建筑留下来,这个是略有一些遗憾。不过我觉得这栋楼把它进行充分的改造利用的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民族工业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也希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对这个(遗址)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利用。
(解说)这是一块具有百年历史的“汉冶萍”碑,碑上记载的是百年前中国的钢铁托拉斯“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对近代工业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目前这块碑陈列在“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临时馆址。
(采访资料)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原馆长 顾必阶:通过碑文,“汉冶萍”成立时期,应当定在1912-1927年之间,当年他们在“汉冶萍”厂建设当中,后任者和我们的创始者张之洞之间有些不同的意见,那么这就会引申我们历史上多次谈到张之洞不懂科学,选址、购机的错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由此来洗刷当年张之洞在这个问题上蒙受的不白之冤。现在有些学者提出,这是百年冤案。
(解说)“汉冶萍”碑能够被发现并保留,和“人文武汉”的网友是分不开的。今年二月,“人文武汉”组织10 多位网友寻访汉阳工业遗产遗址,听人说起武汉国棉一厂内保存着一座碑刻,跟百年前的汉阳铁厂有关,他们立即前往寻找。
(采访)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栏目记者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侯红志:去了以后,好不容易还找了半天,才在一间门房的墙上找到这块碑,而且当时上面还有水泥把它给遮住了,后来大家看了以后,就把它慢慢地把碑清理出来了。经过初步的辩认,认为它是和汉阳钢厂有联系的一块碑,大家就认为这块碑很珍贵。我们当时去的有我们台的记者,我们台的《武汉新闻》当时就进行了报道,然后长江日报的一个记者,他也进行了报道。
(解说)经过媒体报道后,“汉冶萍”碑引起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的关注。汉阳区主要领导批示,汉阳区文化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调查。经多方协调,“汉冶萍”碑终于被送往“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临时馆址收藏。
(解说)据测量,这块碑高175 厘米,宽92厘米。碑面有378 个汉字。碑文说“汉冶萍为非常之业”,并提及汉冶萍公司下属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产量以及所产钢的用途。由此判断,这块碑很可能是当年汉冶萍公司的一块纪事碑。
(解说)据专家介绍,汉冶萍公司全称为汉冶萍媒铁厂矿公司,1908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与其督办的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媒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亚洲当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采访)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网友 张笃勤:晚清以来,武汉在全国是比较有名的工业基地。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办了大批大型的工业,比如说,汉阳铁厂,比如说汉阳兵工厂,以及湖北丝麻四局。这当时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
(主持人)工业文明是人类最深刻的文明进步之一,工业遗存一旦扔掉,后人将无从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最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亲自主持会议,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对全市29处工业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唐良智还要求,尽可能扩大城市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市政府的举措,必将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