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一席谈
(2012-09-22 19:06:06)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纠纷调解杂谈 |
分类: 政协论坛 |
社会管理创新一席谈
(编导:忆梓
(2012年9月23日
(导视)由80年代不足25万,发展到如今二百多万,流动人口成为经济发展活力的“风向标”。目前我市纠纷调解工作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新的形势,对纠纷调解机制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的更高要求?请关注今天的《政协论坛》。
(主持人)9月20号到21号,市政协召开十二届四次常委会,就“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进行交流。
(采访)市政协副秘书长 朱大成:专题协调讨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市政协今年一项重要工作,参政议政的重头戏。为搞好这次协商,市政协六个专委会、六个民主党派的市委会,以及四个政协的界别,分别组织专班,在分管主席的带领下,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18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
(采访)市政协委员 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宫步坦:我发言的主题是:进一步完善我市视频技防系统。那么为什么要完善我市视频技防系统呢?因为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如果我们市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或者说市民对城市没有一种安全感的话,那么这是一种欠缺,民生欠缺幸福的一种保障。城市视频技防系统,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它也是建立平安武汉、幸福武汉的重要保障。
(采访)市政协常委 湖北华隽律师事务所主任 刘昌国:我市的警务机制改革,从酝酿到先行先试,经历了八个月的时间。那么通过顶层设计,各项工作,包括警务机制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步到位。
(解说)说起社会管理,大多数市民可能还不太熟悉,其实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完善纠纷调解机制等等,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创新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幸福武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今天参加我们访谈的嘉宾有:市政协委员、市九三学社秘书长孟棣先生;市政协委员、市民革秘书长徐学萍先生。欢迎两位!孟委员,您这次在大会上的书面发言,是有关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据您了解,目前我市流动人口具有哪些特点呢?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我们首先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流动人口呈现一个上升趋势。八十年代末,我们统计的是25万;到九十年代末,34万;那么到去年,2011年,我们统计的流动人口是225万。在这个当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化层次比较低。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比较多。
市政协委员 市民革秘书长 徐学萍:还表现在居住的环境差,在武汉呈现出一种常住的倾向。我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居住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以及私人的出租屋。在这些地方,房屋租金低廉,寻生条件普遍较差,生活配套设施相对也比较差。同时,流动人口在汉的暂住时间延长,呈现出从暂住到常住转变的一种倾向。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另外,流动人口在我市的流动性,就是本市的流动性也很强。在一个月之内,更换居住地点的有117万人,这占的比例很大;在一到三个月的有58万多人;然后,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是40多万人。这本地的流动性比较强,就表明他们生活不太稳定,他们寻找职业,或者是在其它的方面,不断地在城市里面流动。
(主持人)有人说,流动人口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风向标”,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做好这项工作意义体现在那些方面?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流动人口大量地涌入,尤其是我们在大建设期间,如果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做得不好,给整个城市带来了很大地压力,其中有治安问题,也有计划生育问题等等。如果我们做好了服务,做好了管理,流动人口可以给城市建设,带来更大的贡献。而且可以提升我们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主持人)我们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首先流动人口他所需求的,和我们现在城市能够提供的,还不能完全满足。因此,我们建议:部分满足,逐步达到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的均衡化。我们所说的部分满足,主要是指流动人口在小孩就学、医疗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等,这些方面首先满足,然后再推而广之,达到和市民同等的待遇。
市政协委员 市民革秘书长 徐学萍:目前我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4375家,建议充分发挥这些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政府不能或市场不愿意提供的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武汉市很多高校设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如果能与此类协会组织合作开展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在流动人口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蚁族”。这个大家都可能知道,就是还没就业,已经毕业的那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等。他们现在蜗居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经济条件,或者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就业还没有达到自己意愿的目的,所以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由社会各方面参与,来将这一部分人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调研,拿出一个特殊的,或者有针对性的一些政策或者对策。另外我们也建议,对外籍在汉工作的这些人员,也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来对待他们。让他们对武汉市有认同感,在这里为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贡献。
(主持人)对于怎样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二位都给了很好的建议。其实,完善纠纷调解机制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市纠纷调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目前我市纠纷调解工作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市政协委员 市民革秘书长 徐学萍:2011年,全市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配合进行的大调解案件共40042件,调解成功33007件,调解成功率82.4%。其中与法院联合进行的司法调解19666件,调解成功14678件;与公安、交管、卫生、劳动、信访等相关部门联合进行的20373件,调解成功18309件。
市政协委员 市九三学社秘书长 孟棣:现在我们全市有四千多个这样的调解组织,分布在市、区、社区,以及街道、乡镇、村,都有了这样的调解组织,我们有调解员一万九千多人。那么这些组织和我们的调解员,在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当中,起了很关键地作用。
(主持人)新的形势对纠纷调解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调解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两位有什么好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市民革秘书长 徐学萍:要强固调解基础,推进大调解工作纵深发展,加强基层人民调委会建设。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全面落实《武汉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关于人民调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要求;尽快出台《武汉市人民调解经费管理实施办法》,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经费增长机制。整合区街政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公安等调解等力量,建立综合性的接待调处中心,搭建有序、有力、有效的综合服务平台,确保大调解工作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