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修印证 玄机自悟

(2010-02-15 01:29:06)
标签:

杂谈

(一)道教主性命双修,其人生观注重“内养心性”以“入圣登真”为主旨,“外炼形体”,以“养生延命”为条贯,而以内养心性为第一主旨,因其注重内养,以圣人真人为其最高人生境界,故力主向内收束,而切戒向外驰求。因此,放下世俗之荣华富贵功名利欲,直至人欲净尽,自然元炁充盈,亦与一个人之真我完成,毫无关连,惟有内在之心性修炼,使能充实光辉,方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流,即人即天,即天即人,其精神修炼与人格升华,达到此一“天人合一”之境界时,方可成仙成道矣。

 

(二)修性之高度决定修命所使用的手段:

(1)当修性已见性(无为无相),其修命所使用的手段就必然是运虚为实,道法自然,广度有缘。

(2)当修性初悟性(无为有相),其修命所使用的手段就必然是运实为虚,心高眼低,勤修自度。

(3)当修性未识性(有为有相),其修命所使用的手段就必然是运实为实,盲人摸象,心手未明,胡思乱练。

其它如艺术、武术、医术等也是如此。

 

(三)在道教修炼第一步就要解决性,而性分四个层次:

(1)性欲、(2)悟性、(3)品性、(4)见性。

而“性欲”又分三阶段:

一、淫乱:石灰布袋处处留痕,原因是精关不牢,阴虚火旺。

二、好色:好赏美色但不淫乱,原因是精关已牢,阴阳平衡。

三、风流:好风月但仅好精神,原因精足不思欲,回归婴儿

 

(四)众生齐平等,才智堕有为;世本无大师,何必妄执着。

 

(五)人生最重要莫过于得遇高师(不等于名师,当今时代名不符实居多);得遇高师,入手一开始就能站到最高点,犹如从宇宙俯瞰一切,明悟至理,因此再回到天地寻根修炼,也能胸怀天地,心平气和,气吞山河。反之,愚师只能把你拖入井底,在井底孤芳自赏,自鸣得意,把井里顽石作大山,井孔当天空。以致于一部分人至死也不知天地为何物?而另一部分人偶有机缘或努力不懈,终于爬出深井而到地面,但却被地面的世界与认知的反差太大而震撼,不禁自卑胆怯,再加上年老力衰,力不从心,最后只能借以知足常乐来安慰自己,掩盖内心之无奈。

 

(六)当人明心初悟后,而贪、嗔、痴、慢、恐,却还会忽起忽落,积习难泯,这时就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七)当人处于一个清静自然的境态中,就会慢慢地回归自然,犹如被揉皱的纸团扔到水里,纸团会慢慢展开,恢复平整光亮,这就是静极生动(人机不动,天机自动)。

 

(八)如果静极生动后,生动就能生阳,生阳就能生气,生气就能通脉,通脉就能开窍,开窍就能悟道,悟道就能法自然,自然亦得众妙之门,玄之又玄……

 

(九)无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虽知无为,而却努力修真,行善积德,这叫无为之有为;虽大力行善助人,但决不执着自我(贪名、谋利、夺权),故这叫有为之无为。

 

(十)因缘而立言,缘灭言自散,境起而成事,事过境就迁。

 

(十一)道本无言,更无定言;道本无法,更无定法。

 

(十二)无得而得,斯乃真得;有得而得,是为无得。

 

(十二)可传无为大法之人:

品性清净,无相无为,意志坚定,勤奋勇敢。

 

(十三)教必择才,良才难得。不偏不妄、中庸而行谓良才,狂者自大、然知进取和狷者自见、而知是非,此两者还可因而教之、俾材致用;狂而轻学和狷而执固,此两者朽木不能雕,废品也。觅高师难,择良才更难。

 

(十四)宇宙中的存在有三界:无之世界、无中之有世界、有之世界。

 

(十五)有之世界有五种存在形式:固态、液态、气态、波态(光、电、磁、声)、无极态(精神、灵性)。

 

(十六)光波穿越有形之万物,使万物阴中有阳,伏羲治世将日月星三光合一体称“乾三连”, 天地之光,《洛书》又称为“乾光”。

 

(十七)无极就是心神、灵性、境态。心的物质基础是真炁(非气的概念),真炁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真炁得乾光才能运动,有了运动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有精神,有了精神才能生存,这就是道家通过真炁的修炼揭开了天道、地道、人道之内的内在联系。

 

(十八)祖师爷的“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因修而得”,“道”必须行而知,觉而悟。要认识这个“道”,就要去修炼、入自然,是法自然,要进入自然,自然是周运不息的,所以必须要修炼,修炼行运了这个道,行运了自然,感悟了自然,进入了自然,人才能真正地了证了这个“道”,于是人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以后,便会“与道同久”,长生久视,成为神仙。

 (十九)直心能悟道本性,何需名山把心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