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毕仲举书》
(2022-11-12 22:11:48)
标签:
愚瞽顿仆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罪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
分类: 古文试译 |
原文: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试译:
别后一晃已十多年了,我愚钝又处境困厄,已不再配与你称为朋友,可没想到你还记着我,相隔遥远还劳你给我来信,对我的关怀十分深厚,并且详细了解问候我的日常起居,心中的感动和慰藉无以言表。罗山素来号称福地,不应有瘴气一类疾病,岂止是一年四季适宜居住。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且又有赖于你能平衡宠辱、不计得失,这是上天对你的眷顾。
我因为任意妄为不计后果,没有听从长辈教诲而获罪。然而是祸是福,关键是无法推脱和逃避,本来也不论你做的是巧还是拙的。黄州临江靠山,既风景优美,而且生存所需,也不难获取,我每天早睡晚起,又不知道所谓祸福到底在哪里?
偶读《战国策》,看到处士颜蠋说的话“晚食以当肉(迟迟吃不上饭,吃上什么都像吃肉那么香)”,欣然而笑。像颜蠋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能苦中作乐的人。粗陋的饮食,非常饥饿时吃,那味道与八珍是一样的;而一旦饱了,面前摆满了珍馐美味,惟恐这些不马上被端走。喜好与厌恶在于我们自己,与是什么东西无关。
你说你在读佛书及抓药救人二件事,我以为这是由于赋闲生活带给你的恩赐。佛书从前曾看看,但是由于晦涩难懂,所以不能理解它的妙处,只是时不时拿一些一知半解的话来洗涤一下心灵,就像农夫铲除杂草,一边铲除一边又生长,虽然好像徒劳无益,然而终将好于不去铲除。像世间的某些君子,所谓能一下子就深深领悟的人,我没见过。从前陈述古喜好谈论禅学,自认为搞清了,而鄙视我的观点。我曾对陈述古说,你所说的禅,就好比是龙肉,而我所学的禅,好比是猪肉,猪与龙,是有差异的,然而你终日说龙肉,不如我吃猪肉那么味美而且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不知你读佛书所收获的是什么?是为了走出生死轮回、用大中小三乘超度众生,随后成为佛吗?抑或还只是与我这样的人不相上下呢?学习佛家道家的人,初心在于宁静而豁达。可是宁静似乎显得懒散,豁达似乎又显得放浪。学佛学道的人或许还没有学到宁静和豁达,却先学到了懒散和放浪,不能说这没有害处。我常常以此而怀疑自己,所以也用这些提醒你。
来信说活在世上能安稳无病,能穿上粗陋的衣服又能吃饱饭,不造孽,就是最大的满足。这段话读了三遍,感叹无穷。无缘与你当面论道论道,就当作一句玩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