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45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译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三

(2019-08-08 09:55:38)
标签: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兔置》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原文:

商之时,天下尝大乱矣。在位贪毒祸败,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尝少矣。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谓也。及其成也,微贱兔之人,犹莫不好德,《兔》之诗是也。又况于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言文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无废事也。及至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又尝少矣。至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诗人叹之曰:" 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盖闵人士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后人才复众。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故诗人美之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亩。"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观之,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

试译:

商朝时,天下曾经大乱。在位当权的贪婪歹毒,终至祸败,皆因用人不当。到了周文王兴起时,而天下有才能的人也曾很少。那个时候,文王能陶冶培养天下的人才,而使之都有士君子的德才,然后按照所具备的才能任命官职。《诗经》说:"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意思是:“平易近人的文王,总在培育人才”说的就是这个。做到这些,就是地位微贱的猎人,也都崇尚德行,《诗经国风-》说的就是这个。何况那些在位当权的人?正因为文王能如此,所以用以征战,对方就能归服,用以守国则天下大治。《诗经》说:"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意思是:“人才济济,仪表端庄,英才与仪式相得益彰”又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意思是:“周文王出征,六军紧随”说的是周文王所用之人,文武各得其才,从而功成事遂。到了淮夷入侵、周厉王昏庸的时期,天下人才又曾很少。到了周宣王兴起,能与其一同图谋天下的人,只有仲山甫而已。故诗经中说:"德輶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意思是:“德行被看得轻如毛,只有仲山甫能坚守,我爱莫能助”是在哀叹人才太少,从而使仲山甫孤立无助。宣王能用仲山甫,按他的样子选拔和表彰人才,而后人才又多起来。于是对内整饬政事,对外讨伐叛逆,这才重新拥有周文王、武王时期的疆土。所以诗经赞美说:"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意思是:“急忙采苦菜,来到新垦田,在这初耕田,”说的是周宣王能养护天下人才,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养护他的田地使之有可采的野菜。由此观之,人的才能,未尝不是经皇上熏陶培养而成。所谓熏陶培养,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养廉、选拔、任用得法而已。

所谓教育的方法是什么?古时天子诸侯,从国家到乡村都有学校,大量配置教导的官吏,为了严格选拔。朝廷中礼乐刑政方面的事情在学校都有讲授,学子们所看到和学习的,都是先王的至理名言和以高尚的德行,以及治理天下的用意,所讲授先王的才能都是可以造福天下,对国家有用的。如果不可以造福天下和对国家有用,则不讲授,如果可以造福天下,对国家有用,则没有不学的。这就是教育的方法。

所谓养廉的方法是什么呢?给足钱财,用礼义去约束,用法律去监督。什么是给足钱财?人的本性,钱财不足,就会贪图小利,从而什么都干得出来。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制定俸禄制度,从平民在官的起都有俸禄,其俸禄足以让他不用耕作。由此一级一级往上,逐级增加,使他们足以养廉耻,从而远离贪婪鄙陋的行径。这还不算,又让他们的俸禄能荫及子孙,叫作世禄。使他们在世时,能尽到父子、兄弟、妻子之间的奉养义务,婚姻和朋友之间的接济责任,做到没有遗憾;在其身后,又不会为子孙今后的生计担忧。

什么是用礼义去约束?人的本性是钱多了,又没有礼义约束,就会放荡奢侈,什么都干得出来。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制度。婚丧、祭祀奉养、宴请这些事情,包括服装饮食、使用的器物,都以官阶区别,并参照统一的音律、度量衡。他的官阶达到了,可财力不足以达到那样的程度,那也没办法;他的财力达到了,可官阶没有达到,那也不能有丝毫的僭越。

什么是用法律去监督呢?先王对待天下士子,是教他们道理和技艺,不听教诲就施以流放远方、永不录用的惩罚。用礼义去约束,如果不遵循礼教就用流放和杀头去治罪。《王制》说:"衣服与身份不符,要流放",《酒诰》说:"如有人告发:聚众饮酒,你不要放纵他们。把他们全都抓来,我要杀了他们。'"聚众饮酒、衣服与身份不符,是小罪;流放、杀头,是重刑。对小罪施以重刑,先王所以忍下心来毫不迟疑,是因为非但如此不足以一统天下的风俗,达到天下大治。用礼义去约束,用法律去监督,天下所以服从,没有抵触冒犯的,又不是仅仅由于严厉的禁令和惩治督查才做到的。还由于先王怀着诚恳和恻隐之心,身体力行的倡导。凡在皇上身边的达官贵人,都能遵行皇上的旨意,有一个不遵行的,惩罚必定从这里开始。皇上以至诚待人,而达官贵人知道不做皇上讨厌的事,那么天下就有许多本该惩罚的人最终没有走到那一步。所以说:这就是养廉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