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去生活中常用的几个字(上)

(2015-03-10 08:14:50)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谈·随笔

       今年的辽视春晚,主持人在侃民间习俗的时候,特意提到了一个“逮”字,屏幕下方打的也是这个“逮”字。心里不禁一乐,耶,这个字眼面前还有用的么?在我们胶东这地方虽不说销声匿迹了,但已很少能听到说“逮”的了,偶尔那阵子听到有人问候“你逮了么?”,如果不是戏谑调侃,你会感觉这人土里土气的,老土了,土得掉渣;没想到辽宁那旮旯还在用,听起来倍感亲切。不过,私下里也想,即使在那边,恐怕用“逮”字的人也是愈来愈少了吧?

        说到这“逮”字,其实就是“吃”啊。以前的京话叫“吃”,我们这穷乡僻壤的乡下“老倪(泥)家的孩子——一色”都是喊“逮”。小孩子饭后碰到村里的叔叔大爷,要毕恭毕敬地问候:“大爷,你逮饭了么?”“六叔,你逮饭了么?”这是有礼貌的举止。半大的孩子或是同辈份的人饭后凑在一起,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但至少会从嘴里扔出一句半句的“逮饭了?”“逮了?”,算是打过了招呼,或问候一声。人人如此,村村如此,以至于乡下人统统如此,概莫能例外。这就是我们常言道的民间习俗吧。倘是某一天忽拉巴(突然)碰到一个人,他用愉悦的、发音清晰的现如今的普通话问候你:“你吃了么?”你会猛可里一愣,就好像一个下里巴人一下子碰上了阳春白雪,感觉浑身上下不自在,无形中感到自己的贫贱低微,就是乡下人常说的小村人家的孩子,没见过世面的那样。

      在我的记忆当中,再往前数个三十二十年的,还不算是老辈子,仓颉造字,千字万字当中,当数这“逮”字最是遂人心意,最吃香的了。你瞧,有“逮”的就意味着能填饱肚子,不挨饿,能够活下去。那这“逮”字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使用,沿袭至今的呢?没做过考究,不敢妄加评说。至少,打我记事起,从我的爷爷那辈,家里人都在一直说“逮”“逮饭”,我爷爷是民国生人,那我老爷爷就生活在清末了,就是说,这个“逮”字,在我们胶东乡下的老家,已经沿用了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可以上溯到清朝,或者更久远的年代了。

       我也思考过,为什么当时我们乡下老家的人一直在说“逮”呢,而且,经常把这个“逮”字时时挂在嘴边上,它出现在人的嘴边的频率远比今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你好!”“你好啊”要多得多呢?细细想来,好像还有那么一种隐隐约约的精神寄托在其中呢?这个也不难理解。从清朝的中后期算起,国运衰败,战争和战乱肆虐,国家内外交困,百姓过着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无数人死于饥饿当中,饿殍遍野。土地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战场,可想而知,那些老实巴交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耕耘于贫瘠土地而勉强维持生计的国人,有几人能吃得饱、喝得足?一个字——“穷”啊,真的穷掉鼻子了。当贫穷到一无所有,粮尽食绝,靠树叶树皮填饱肚子,足以饿死人的地步,人生存的第一要义就剩下“逮”了,这种苦难留在人的脑海里的沟壑无论如何抹煞不去,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靥。这个“逮”字在老家人的心目中是否还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呢?不得而知。

      老辈人“逮”不上饭,“逮”不饱,希望能“逮”上饭,“逮”饱饭,——无怪乎这个“逮”字在人的眼里是个香菜饽饽了,很是吃香喝辣,可能就包含“逮”的渴盼吧?

       至于“逮”字居然神奇地出现在隔渤海相望的辽宁,还是同音同字,也很好理解。我的老爷爷就曾经闯过关东,山东人因为逃荒闯关东的无计其数,好多人当年就在闯荡的东北那旮旯扎根落户,好多东北人的祖籍原都是山东的,东北有山东的“第二故乡”之称。人到了那地方,自然语言就过去了,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是否是这么回事呢?我觉得靠谱。

      我以前曾研究过这个“逮”字,因为它忒土了,日后又逐渐被“吃”字所代替而最终作罢。我私下里认为,这个“逮”字也不是我们以前常挂在嘴上的那个“逮”字,只不过是它现下的书面代替字而已。我个人认为,这个“逮”字应是从“啖”字的逐渐演化而来的。东坡先生有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个“啖”字正是吃的意思,譬如组词啖饭。有没有一种可能,乡亲们先是说“啖”“啖饭”,几百年的传承,含混不清的有说成了“逮”,一个地方的人便逐渐说“逮”,日久天长演变成了“逮”呢?这仅是我个人猜测,不可为真,且有待汉字研究者为大家揭开谜底。

      再说这个“逮”字呢,正日渐淡出人们的口语,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消失,只作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莫论的聊资,顶多算在这里扯闲篇而已。可不管怎么说,一个“逮”字,的确能勾起好多过去常用“逮”字的人的许多往事回忆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