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烀”和“熥”二字,对于今人而言,已成为生僻字了,几不常见。但过去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前在农村老家,常见李家的三嫂大声问张家的婶子说:“他二婶,今黑儿(晚上)回家揍(做)什么饭逮(吃)?”张家婶子会大声回应李家三嫂道:“回家烀地瓜、烀饼子逮!”也可能会回答说:“不揍了,中午才包(蒸)了锅菜夹(没有肉纯菜的包子)没逮了(liao),回去熥熥就行了。”
“烀”的解释为: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锅里,加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组词:烀地瓜、烀饼子。“熥”释义为:把凉了的熟食再蒸热。说得准确一点,就是把饭菜在锅里加热——锅底加水,食物隔着篦梁子加热。都属于方言。
现如今的人做饭做菜讲究煎炸烹炒、爆熘焖炖煮等,据说有二十四种基本方式,可谓花样多多。以前做饭菜主要是以蒸煮为主,与其对应的也就是“烀”“熥”,多半很简单,能做熟了,吃进肚里就行了。
就说最普通的炒菜吧,我小时候在农村,就亲眼看见小媳妇、大婶子的,从来没上过锅炒过菜,一旦家里来客了,要炒几个菜,都是请邻居会炒菜的大妈、五婶上阵的。在这之前,家家基本上都是熥菜吃。熥菜很简单,一个大泥碗,放上满满一大碗切好的大白菜,浇上一勺花生油,捏上盐,好一点的切上几片薄薄的用大粒子海盐腌过的五花肉,熥熟了,就是一家人吃饭的菜头;记忆中,熥菜最多的是熥腌缸里腌制好的萝卜条儿,或者熥晒干的小咸鱼,淋上一勺花生油,这样的菜,咸味重,就着吃饭特下饭。
现在的炒菜呢,有时还会讲究个掂勺爆炒,火候菜讲究八九分熟不能熟透了,口味要适中咸淡适宜,还要加上料酒、生抽、生蚝油、葱、姜、蒜、花椒、大料等等一大堆的佐料——以前哪有啊,能加点葱花就不错了,都是一把盐的厨子,熥熟了吃进肚里就万事大吉啦。
烀地瓜、烀芋头、烀玉米面大饼子,在农村都是用一口八银的大铁锅,在灶火里拉风匣用柴火烧熟。现在在好多的农家乐饭饭莊里还有用这样的大铁锅烙饼吃的,为的是让顾客吃上真正的农家饭。我小时候就多半不情愿地被妈妈安排拉风匣烧火,“呱哒呱哒”一下一下地拉着风匣,灶火里的麦秸秆燃得很旺,妈妈在一个黑色的大瓷盆忙着用锅底烧开的水烫苞米面,掺和好了,看锅边也烧热了,会急急地用两手抟好大大的玉米饼子,“啪”地贴在锅边(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锅贴),锅边贴上满满的一圈;锅底的正中早已端放了一只大盆,用来熥苞米面稀饭,最希望能喝上高粱米胡粟面加上些花生豆打的的稀饭,却不太常见,所以老不爱喝苞米面稀饭;锅底是有水的,熬稀饭的大盆四周围,妈妈会快一点用水瓢从大水缸里舀几瓢水在刚刚腾出来的做玉米饼子的大瓷盆里,洗上一些地瓜,放在盆的四周。这就是烀地瓜、烀饼子。还没有菜呢,就在熬稀饭的大盆上面,放上一个篦梁子用来搁熥菜的菜碗。这些都是很连贯很紧凑的,忙活完了饭菜都有了,妈妈赶紧盖上锅盖,烧火做熟,就是一家人的餐饭了。
你看这里,“烀”“熥”都有了。从中也不难看出,现如今的生活比及从前的确讲究、也精致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子,生活富裕了,想吃点啥怎么吃都不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