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亲
2023-03-25 06:28:36
标签: 清明祭祖 艮山门 父亲 闰二月 健康
龙之梦即景
今年的清明扫墓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大哥明确表示不能去了,为此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后来,说好了的二叔家的兆祥和三叔家的兆娃也说不去了,这也让我又咯噔了一下。前面的一个咯噔还带有虚拟的成分,只是在感觉上出现是否老了的一闪念;后面的这个咯噔就带有了现实的风险。二叔家的兆祥不去很坚决,告知的时候已经把车票退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网上流传的闰二月。据说,闰二月的清明是不能扫墓的,如果去扫墓会怎样怎样,这样的流传确实很吓人,吓得兆祥不去了,吓得兆娃也不去了,剩下的我去不去呢?我进行了权衡。其实,网上说今年清明不能扫墓不是一个版本,而是多个版本,综合起来,意思也很明确,那就是七十岁的老人,请注意,是七十岁的老人,如果身体不好,行走不便,那就不宜扫墓了,特别是今年的气象异常,那就更不能去了。撇开黄历,那也是善意的提醒,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也真不能去,因为我家祖坟是需要爬山的,爬上去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不撇开黄历,那就不好说了。我权衡的结果,决定还是去,因为我这个人百无禁忌,而且身体还好,腿脚没有不便,何况守祖坟的大弟还在杭州,我能不去吗?去是去,但暂时不能说,兆祥和兆娃都是我哥,还得注意方法。于是,我在另一只聊天室里对大弟说,我的行程不变。
我的行程不变,自有我不变的道理。首先,兆强在建议今年清明扫墓时说的理由确实存在,那就是三年不去了,应该大家都去。其次,这次大哥不去,我就更应该去了。一个家族中总有人挑头,父母在,父母说了算,父母不在,长子长女说了算,长子以后就是二子三子,不能说,一个人退出了,一个家族就完了。第三,我的身体确实还可以,该出现的衰老还没有出现。在我看来,这是应该如此。试想一下,一个想要活到140岁的人,七十岁就老的走不动了,怎么能活到140岁?所以,我必须我行我素。这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秉承了我的父亲。迄今为止,我还记得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举止。
父亲的一生很短暂,却很成功。
说很短暂,是因为只活了56年。父亲的前半生,我不怎么知道,只知道我爷爷在艮山门有点影响,有什么事总会有人来找爷爷出头,这样,爷爷就有了一个绰号,我听说过,没记住。爷爷对父亲的影响会是什么呢?父亲的后半生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我是听母亲说的,后一段可能是我自己看到的。
前一段是父亲来上海创业真不容易,据母亲说,刚到上海的父亲是当了短裤才吃的晚饭。这可能有点夸张,但穷的叮当响却是真的,后来遇上了三小开,一拍即合,才有了转机。三小开当时开厂在技术上确实遇到了问题,苦于没有人才,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悟性极高,硬是帮三小开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成就了后来的海龙毛纺厂。在这一点上,不是父亲引以为自豪,也是三小开感恩不尽。于是,海龙毛纺厂就成了父亲的发迹之地。这段时间,大顾在海龙毛纺厂里是出了名的。正是这一成就,公私合营以后的父亲被调去了北京,据说是给部长拎包。这一段经历没有考证,却可以想象。那时的国家正缺技术人才,父亲就成了专门的技术人才,得到重用很自然。也是听母亲说,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父亲的思想波动比较大,情绪有点不大稳定,主要是两点:一是想家。按母亲的说法,对家里不放心;二是受气。母亲说,父亲没有文凭,常被知识分子看不起。可能是这个经历,父亲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六个子女中一定要培养大学生。父亲的这个愿望没有全部实现,但也实现了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我和大弟做出的贡献。大弟现在是高工,我自学考试毕业于复旦大学。那时,父亲老是说我没出息,结果还是我和大弟了了父亲的心愿。
后一段是父亲成功后的生活很幸福。父母的结婚可能有点磕磕绊绊,但婚后的生活确实有了一段安宁。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概是我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一元钱就能买一篮子菜的年代里,父亲的工资高达三百多元,那是何等的富裕?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显得很高大,业已定型:抹上凡士林的头发梳得油光常亮,一件长大衣穿在身上笔挺,一双皮鞋永远是铮亮,领着一只皮箱就出差了。在上海的时候,父亲上班必须经过扬州路,那时的扬州路小商小贩很热闹,一路上看不够,当看到头的时候,就到了海龙毛纺厂。进厂门,经过门卫,向右转就是父亲的办公楼,父亲的办公室在二楼,我经常在这里玩耍,推开窗户就看到进车间的门。据母亲说,在厂里没有人不知道父亲的要求严,即使是二叔也看到父亲很怕。那时候,敢于对父亲说狠话的只有我母亲,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以为海龙毛纺厂离开你就不转了”。事实上,父亲去了北京,海龙毛纺厂一直存在着,二叔也因为是技术专家去了青海,成就了一番事业。在父亲的护佑下,至少是我觉得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年的清明扫墓。
每年清明扫墓都是那么的隆重,不但全家打扮的三清四落,而且祭祀用的器皿也是特制的,回杭州祭扫完全是一整套的衣锦还乡。这不是我说的,近几年由于大弟的牵线,杭州的堂兄弟姐妹也是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十分重视亲情,不但祭祖不忘,而且家族的来往也是全力而为。那个时候,应该是顾家门里最为兴旺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绝对和父亲有关。可以这么说,父亲在,家族的亲情在,父亲不在了,家族的亲情也就慢慢荒芜了。就像这次清明扫墓,兆祥的建议应者寥寥,结果还是不了了之。还好我在坚持,因为在我身上还能看到父亲的样子。
真的!我和父亲至少有三个相像之处:
第一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成就了一番事业。父亲的事业顶峰在北京,北京的毛麻丝局。当时,父亲跟着中央首长视察各地,为国家的毛麻丝工业的发展极尽全力。我的事业高峰在上海的棉纺公司。当时的棉纺公司号称是上海纺织局的半壁江山,纺织局五十万职工,其中的一半在棉纺公司,下属一百多家厂。我在棉纺公司,后来的棉纺印公司担任过组织科长,也算是功成名就。一个事业的成功,可能影响你的一辈子。这段经历,在我退休后施展了极大的影响,让我在养生的事业上再次腾飞。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写了一本书。父亲的这本书,我在老家里的阁楼上翻到过,可惜没有保存,书名我还记得,应该是《115型织机》,不是很厚,红色的封面。父亲没有文凭,文化程度不高,能写一本书,可见得父亲对事业的执着。巧的是,我在棉纺公司组织科时也写过一本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书名叫《党支部书记培养手册》,也不是很厚,封面也是红色的。父亲这本书可能找不到了,我的这本书也找不到了,但是,不可能消失,一定是在那个角落里被遗忘了,永久的被遗忘了。
第三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有一颗不服输的心。父亲的不服输,没有时间的优势,只存在某个瞬间。比如,帮三小开创业也是千难万难,不知和多少人抗争过,母亲说,有几次非常危险,总算躲过一劫又一劫。无数次的从头再来,成就了三小开的事业。所以,父亲过世后,母亲去过三小开的家,三小开的夫人也没有忘记给了一点救济。再比如,轻伤不下火线。母亲说,有一次一只扳手从高空垂落,正好砸在父亲的头上,鲜血直流,而父亲就当没事。父亲的许多事情,母亲再怎么怨气冲天,讲起来还是十分的佩服。在这点上,我和父亲的心是相通的,我的不服输可能有了时间的概念。我没有父亲帮三小开创业中的那种惊心动魄,但我也很艰难。这种艰难熬到头,是在退休以后。一般来说,退休是事业的休止符好,等死的不在少数。但是,我在骨子里秉承了父亲的不服输,竟然在退休后再创了一番事业。这个事业可以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养生,十八年足有成效;另一方面是炒股,十年的努力也能实现穷变富。事业的成功,父亲当之无愧,只可惜健康成了父亲的致命伤。在这点上,我超越了父亲。
记忆中的父亲,事业上的成功当之无愧,精神上的执着无可比拟,形象上的精致叹为观止。五十六年的短暂,浓缩了父亲辉煌的一生。这种辉煌,照亮了我的前程,更照亮了我的内心深处。可能是因为父亲,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过往,我绝不服输。就像我对我的孩子说的,我在努力的超过父亲,你有什么理由不超过我?可以庆幸的是,孩子早已超过了我的预期。一代胜过一代,不就是家族兴旺的标志吗?清明祭祖,不就是为了一代胜过一代吗?
清明祭祖还得去,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
记忆中的父亲
今年的清明扫墓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大哥明确表示不能去了,为此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后来,说好了的二叔家的兆祥和三叔家的兆娃也说不去了,这也让我又咯噔了一下。前面的一个咯噔还带有虚拟的成分,只是在感觉上出现是否老了的一闪念;后面的这个咯噔就带有了现实的风险。二叔家的兆祥不去很坚决,告知的时候已经把车票退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网上流传的闰二月。据说,闰二月的清明是不能扫墓的,如果去扫墓会怎样怎样,这样的流传确实很吓人,吓得兆祥不去了,吓得兆娃也不去了,剩下的我去不去呢?我进行了权衡。其实,网上说今年清明不能扫墓不是一个版本,而是多个版本,综合起来,意思也很明确,那就是七十岁的老人,请注意,是七十岁的老人,如果身体不好,行走不便,那就不宜扫墓了,特别是今年的气象异常,那就更不能去了。撇开黄历,那也是善意的提醒,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也真不能去,因为我家祖坟是需要爬山的,爬上去需要一定的身体条件。不撇开黄历,那就不好说了。我权衡的结果,决定还是去,因为我这个人百无禁忌,而且身体还好,腿脚没有不便,何况守祖坟的大弟还在杭州,我能不去吗?去是去,但暂时不能说,兆祥和兆娃都是我哥,还得注意方法。于是,我在另一只聊天室里对大弟说,我的行程不变。
我的行程不变,自有我不变的道理。首先,兆强在建议今年清明扫墓时说的理由确实存在,那就是三年不去了,应该大家都去。其次,这次大哥不去,我就更应该去了。一个家族中总有人挑头,父母在,父母说了算,父母不在,长子长女说了算,长子以后就是二子三子,不能说,一个人退出了,一个家族就完了。第三,我的身体确实还可以,该出现的衰老还没有出现。在我看来,这是应该如此。试想一下,一个想要活到140岁的人,七十岁就老的走不动了,怎么能活到140岁?所以,我必须我行我素。这是我的性格,我的性格秉承了我的父亲。迄今为止,我还记得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举止。
父亲的一生很短暂,却很成功。
说很短暂,是因为只活了56年。父亲的前半生,我不怎么知道,只知道我爷爷在艮山门有点影响,有什么事总会有人来找爷爷出头,这样,爷爷就有了一个绰号,我听说过,没记住。爷爷对父亲的影响会是什么呢?父亲的后半生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我是听母亲说的,后一段可能是我自己看到的。
前一段是父亲来上海创业真不容易,据母亲说,刚到上海的父亲是当了短裤才吃的晚饭。这可能有点夸张,但穷的叮当响却是真的,后来遇上了三小开,一拍即合,才有了转机。三小开当时开厂在技术上确实遇到了问题,苦于没有人才,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悟性极高,硬是帮三小开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成就了后来的海龙毛纺厂。在这一点上,不是父亲引以为自豪,也是三小开感恩不尽。于是,海龙毛纺厂就成了父亲的发迹之地。这段时间,大顾在海龙毛纺厂里是出了名的。正是这一成就,公私合营以后的父亲被调去了北京,据说是给部长拎包。这一段经历没有考证,却可以想象。那时的国家正缺技术人才,父亲就成了专门的技术人才,得到重用很自然。也是听母亲说,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父亲的思想波动比较大,情绪有点不大稳定,主要是两点:一是想家。按母亲的说法,对家里不放心;二是受气。母亲说,父亲没有文凭,常被知识分子看不起。可能是这个经历,父亲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六个子女中一定要培养大学生。父亲的这个愿望没有全部实现,但也实现了一部分,这部分就是我和大弟做出的贡献。大弟现在是高工,我自学考试毕业于复旦大学。那时,父亲老是说我没出息,结果还是我和大弟了了父亲的心愿。
后一段是父亲成功后的生活很幸福。父母的结婚可能有点磕磕绊绊,但婚后的生活确实有了一段安宁。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概是我的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一元钱就能买一篮子菜的年代里,父亲的工资高达三百多元,那是何等的富裕?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显得很高大,业已定型:抹上凡士林的头发梳得油光常亮,一件长大衣穿在身上笔挺,一双皮鞋永远是铮亮,领着一只皮箱就出差了。在上海的时候,父亲上班必须经过扬州路,那时的扬州路小商小贩很热闹,一路上看不够,当看到头的时候,就到了海龙毛纺厂。进厂门,经过门卫,向右转就是父亲的办公楼,父亲的办公室在二楼,我经常在这里玩耍,推开窗户就看到进车间的门。据母亲说,在厂里没有人不知道父亲的要求严,即使是二叔也看到父亲很怕。那时候,敢于对父亲说狠话的只有我母亲,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以为海龙毛纺厂离开你就不转了”。事实上,父亲去了北京,海龙毛纺厂一直存在着,二叔也因为是技术专家去了青海,成就了一番事业。在父亲的护佑下,至少是我觉得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年的清明扫墓。
每年清明扫墓都是那么的隆重,不但全家打扮的三清四落,而且祭祀用的器皿也是特制的,回杭州祭扫完全是一整套的衣锦还乡。这不是我说的,近几年由于大弟的牵线,杭州的堂兄弟姐妹也是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十分重视亲情,不但祭祖不忘,而且家族的来往也是全力而为。那个时候,应该是顾家门里最为兴旺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绝对和父亲有关。可以这么说,父亲在,家族的亲情在,父亲不在了,家族的亲情也就慢慢荒芜了。就像这次清明扫墓,兆祥的建议应者寥寥,结果还是不了了之。还好我在坚持,因为在我身上还能看到父亲的样子。
真的!我和父亲至少有三个相像之处:
第一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成就了一番事业。父亲的事业顶峰在北京,北京的毛麻丝局。当时,父亲跟着中央首长视察各地,为国家的毛麻丝工业的发展极尽全力。我的事业高峰在上海的棉纺公司。当时的棉纺公司号称是上海纺织局的半壁江山,纺织局五十万职工,其中的一半在棉纺公司,下属一百多家厂。我在棉纺公司,后来的棉纺印公司担任过组织科长,也算是功成名就。一个事业的成功,可能影响你的一辈子。这段经历,在我退休后施展了极大的影响,让我在养生的事业上再次腾飞。
第二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写了一本书。父亲的这本书,我在老家里的阁楼上翻到过,可惜没有保存,书名我还记得,应该是《115型织机》,不是很厚,红色的封面。父亲没有文凭,文化程度不高,能写一本书,可见得父亲对事业的执着。巧的是,我在棉纺公司组织科时也写过一本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书名叫《党支部书记培养手册》,也不是很厚,封面也是红色的。父亲这本书可能找不到了,我的这本书也找不到了,但是,不可能消失,一定是在那个角落里被遗忘了,永久的被遗忘了。
第三个相似之处是我和父亲都有一颗不服输的心。父亲的不服输,没有时间的优势,只存在某个瞬间。比如,帮三小开创业也是千难万难,不知和多少人抗争过,母亲说,有几次非常危险,总算躲过一劫又一劫。无数次的从头再来,成就了三小开的事业。所以,父亲过世后,母亲去过三小开的家,三小开的夫人也没有忘记给了一点救济。再比如,轻伤不下火线。母亲说,有一次一只扳手从高空垂落,正好砸在父亲的头上,鲜血直流,而父亲就当没事。父亲的许多事情,母亲再怎么怨气冲天,讲起来还是十分的佩服。在这点上,我和父亲的心是相通的,我的不服输可能有了时间的概念。我没有父亲帮三小开创业中的那种惊心动魄,但我也很艰难。这种艰难熬到头,是在退休以后。一般来说,退休是事业的休止符好,等死的不在少数。但是,我在骨子里秉承了父亲的不服输,竟然在退休后再创了一番事业。这个事业可以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养生,十八年足有成效;另一方面是炒股,十年的努力也能实现穷变富。事业的成功,父亲当之无愧,只可惜健康成了父亲的致命伤。在这点上,我超越了父亲。
记忆中的父亲,事业上的成功当之无愧,精神上的执着无可比拟,形象上的精致叹为观止。五十六年的短暂,浓缩了父亲辉煌的一生。这种辉煌,照亮了我的前程,更照亮了我的内心深处。可能是因为父亲,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过往,我绝不服输。就像我对我的孩子说的,我在努力的超过父亲,你有什么理由不超过我?可以庆幸的是,孩子早已超过了我的预期。一代胜过一代,不就是家族兴旺的标志吗?清明祭祖,不就是为了一代胜过一代吗?
清明祭祖还得去,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