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七个子女
2023-03-11 06:59:32
标签: 父母 东诸安浜路 福禄街 曲终人散 情感
龙之梦即景
父亲是纪康,母亲是素珍。父母成亲的时候,父亲比母亲大十五岁。母亲并不愿意嫁给父亲,只是一场重病,是父亲出钱给治愈了。治愈以后,母亲才嫁给了父亲。嫁给父亲以后,家就安在东诸安浜路。这个地方还是一个平民窟,因为外来人口才在这里的河边建起了一个居民点。新婚不久,就有了第一个孩子,那是一个男孩。不幸的是,男孩得了百日咳,去大医院看病打了一针,给打闷了。失去第一个孩子以后,父母就离开了东诸安浜路,化了一根大黄鱼把家搬到了平凉路福禄街。这是一个煤场的纵深,前面的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基本上是一个孤零零的宅院。
对这样一个宅院,母亲是一肚子的不开心。据母亲说,搬家是为了隔断她和外界的联系。东诸安浜路的住宅是在居民区,前后左右都有邻居。其中有一个邻居是警察,可能谈得来,说话多了一些。结果,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是一个暴脾气,在和这个警察伦理中,竟然打了这个警察。这还了得?这个警察就把父亲告到了警察局,关了父亲几天。这应该是搬家的导火线。为此,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第一个孩子夭折,母亲被要求辞去工作,回家带孩子,母亲就这样耿耿于怀耿了一辈子,到死也不愿意和父亲葬在一起。现在的父母合葬,完全是大弟的竭力主张,得到认同的结果。
就是在这个宅院中,父母生下了后六个子女,两头两个女孩,中间是四个男孩。应该说,生育这六个孩子的这段时间是这个家的鼎盛时期。试想一下,每天六个孩子等在弄堂口迎接父亲回来,等待父亲买回来什么好吃的,是多么的幸福。试想一下,每年带着孩子回杭州省亲,不就是衣锦还乡吗?那时的父亲是何等的荣耀!只可惜好景不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不得不从北京毛麻丝局因病回沪,几年后就撒手人寰了。尽管母亲对父亲有着一辈子的怨恨,但父亲的离去还是让母亲伤心至极。这种伤心可能和感情无关,但感情留下的六个孩子就像六只包裹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哭了好长时间,一边哭,一边骂,宣泄着满肚子的冤恨。
父亲能衣锦还乡,母亲也不是等闲之辈。就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决定是让大姐退学。大姐那时就读于长阳中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应该说,大姐不愿意退学,但是母亲的执意彻底改变了大姐的人生。另一个决定是自己去打工,先是外包工,后是临时工,最后转正了。正是这转正,让母亲才拥有了一段十分满意的退休生活。这两个决定,让这个家平稳下来。这种平稳却来自于两个女人的牺牲!说心里话,社会当然是主要原因,按母亲的说法,不是这个社会,六个子女不知道会怎样,但是,大姐的退学,母亲的打工,也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可能是父亲太早的过世,也可能是母亲的负担过重,家风完全变了,变得就像一张白纸。母亲和大姐挣钱养家,其余的孩子读完了在初中。初中毕业以后,六个子女开始了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除了母亲,六个孩子之间的来往开始了真空期,除非有过接触,谁也不知道谁生活的怎样。直到母亲的弥留之际,六个子女才有了零零星星的消息。
这里必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第三个儿子。
六个子女的毕业分配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大姐早早就工作了,为这个家牺牲了自己,二儿子阴差阳错的分在工矿,小弟和小妹赶上一片红,全都上山下乡了,小弟去了黑龙江,小妹去了崇明岛。唯有大儿子和三儿子之间产生了一点波折,是母亲裁决了去向,大儿子留在了上海,三儿子去了吉林。这样的结果,竟然是上面三个留在了上海,下面三个却上山下乡了。从形式上看,确实不太公平,不太符合人之常理;从结果上看,全是既成事实,铁板钉钉。世界上的许多事,确实很难解释,但实实在在的在发生,唯一能解释的是只能是天注定。
天注定,也不是什么都能注定。六个子女的分配是天注定,六个子女的现状也是天注定。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生活的好坏和分配无关,有关的是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选择适时的,生活好一些;选择不太适时的,生活可能差一些。但是,这种个人的选择很难做到适时,于是就决定了六个子女的生活现状。
大女儿的生活现状主要的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儿子的生活现状很安逸,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二儿子的生活现状比较另类,一直在贫富之间折腾。三儿子的生活现状比较适时,不但赚了钱,还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女儿。小弟有点遗憾,不知去向。小妹有点惋惜,几乎是突然不愿意来往了。六个子女的生活现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总体上呈现了两个特征:
一个特征是生活都困难过。近四十年来,发生了许多事,只要是不能适时的,都会发生生活上的困难。这和个人的能力无关,和适时地改变自己有关。改变自己适应时代潮流的,可能就生活好一些,不能改变自己适应时代潮流的,可能就生活差一些,可能差的不是一点点。这应该都过去了,但六个子女中还是有耿耿于怀的,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抱怨,抱怨没有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自己一把;另一个方面是也是抱怨,抱怨自己没有把握机会,不能像一个成功者一样享受生活。现在看来,这两个表现很难改变,直接影响到六个子女之间的来往。
另一个特征是对困难的态度。其实,这世界上谁没有困难,关键是如何面对困难。有了困难不气馁的,困难就过去了。有了困难只会抱怨,这困难永远是困难。应该说,三儿子是六个子女中最成功的,但这成功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成功的道路上也有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战胜困难的结果。在困难面前,唯有战胜才有成功。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这样。六个子女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也没有必要再去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生活上的一切都已经木已成舟,任何的追悔莫及还有意义吗?只剩下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健康的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大的成功。
父母的七个子女各有不同的人生,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父母在天有灵的话,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一定是自己养的都好。但是,母亲的一句话我确实有点怕,母亲说,我走了,这个家也就散了。迄今为止,因为三儿子,上面四个还没有散。是不是会散?这个还是未知数。因为有一个苗头正在暗示着这六个子女的未来。
父母的七个子女是否会散?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已经是很明确了,那就是终有一天会曲终人散。
父母的七个子女
父亲是纪康,母亲是素珍。父母成亲的时候,父亲比母亲大十五岁。母亲并不愿意嫁给父亲,只是一场重病,是父亲出钱给治愈了。治愈以后,母亲才嫁给了父亲。嫁给父亲以后,家就安在东诸安浜路。这个地方还是一个平民窟,因为外来人口才在这里的河边建起了一个居民点。新婚不久,就有了第一个孩子,那是一个男孩。不幸的是,男孩得了百日咳,去大医院看病打了一针,给打闷了。失去第一个孩子以后,父母就离开了东诸安浜路,化了一根大黄鱼把家搬到了平凉路福禄街。这是一个煤场的纵深,前面的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基本上是一个孤零零的宅院。
对这样一个宅院,母亲是一肚子的不开心。据母亲说,搬家是为了隔断她和外界的联系。东诸安浜路的住宅是在居民区,前后左右都有邻居。其中有一个邻居是警察,可能谈得来,说话多了一些。结果,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是一个暴脾气,在和这个警察伦理中,竟然打了这个警察。这还了得?这个警察就把父亲告到了警察局,关了父亲几天。这应该是搬家的导火线。为此,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第一个孩子夭折,母亲被要求辞去工作,回家带孩子,母亲就这样耿耿于怀耿了一辈子,到死也不愿意和父亲葬在一起。现在的父母合葬,完全是大弟的竭力主张,得到认同的结果。
就是在这个宅院中,父母生下了后六个子女,两头两个女孩,中间是四个男孩。应该说,生育这六个孩子的这段时间是这个家的鼎盛时期。试想一下,每天六个孩子等在弄堂口迎接父亲回来,等待父亲买回来什么好吃的,是多么的幸福。试想一下,每年带着孩子回杭州省亲,不就是衣锦还乡吗?那时的父亲是何等的荣耀!只可惜好景不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不得不从北京毛麻丝局因病回沪,几年后就撒手人寰了。尽管母亲对父亲有着一辈子的怨恨,但父亲的离去还是让母亲伤心至极。这种伤心可能和感情无关,但感情留下的六个孩子就像六只包裹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哭了好长时间,一边哭,一边骂,宣泄着满肚子的冤恨。
父亲能衣锦还乡,母亲也不是等闲之辈。就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做出了两个决定:一个决定是让大姐退学。大姐那时就读于长阳中学,是一个不错的学校。应该说,大姐不愿意退学,但是母亲的执意彻底改变了大姐的人生。另一个决定是自己去打工,先是外包工,后是临时工,最后转正了。正是这转正,让母亲才拥有了一段十分满意的退休生活。这两个决定,让这个家平稳下来。这种平稳却来自于两个女人的牺牲!说心里话,社会当然是主要原因,按母亲的说法,不是这个社会,六个子女不知道会怎样,但是,大姐的退学,母亲的打工,也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
可能是父亲太早的过世,也可能是母亲的负担过重,家风完全变了,变得就像一张白纸。母亲和大姐挣钱养家,其余的孩子读完了在初中。初中毕业以后,六个子女开始了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除了母亲,六个孩子之间的来往开始了真空期,除非有过接触,谁也不知道谁生活的怎样。直到母亲的弥留之际,六个子女才有了零零星星的消息。
这里必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第三个儿子。
六个子女的毕业分配没有什么大的波折,大姐早早就工作了,为这个家牺牲了自己,二儿子阴差阳错的分在工矿,小弟和小妹赶上一片红,全都上山下乡了,小弟去了黑龙江,小妹去了崇明岛。唯有大儿子和三儿子之间产生了一点波折,是母亲裁决了去向,大儿子留在了上海,三儿子去了吉林。这样的结果,竟然是上面三个留在了上海,下面三个却上山下乡了。从形式上看,确实不太公平,不太符合人之常理;从结果上看,全是既成事实,铁板钉钉。世界上的许多事,确实很难解释,但实实在在的在发生,唯一能解释的是只能是天注定。
天注定,也不是什么都能注定。六个子女的分配是天注定,六个子女的现状也是天注定。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生活的好坏和分配无关,有关的是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选择适时的,生活好一些;选择不太适时的,生活可能差一些。但是,这种个人的选择很难做到适时,于是就决定了六个子女的生活现状。
大女儿的生活现状主要的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儿子的生活现状很安逸,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二儿子的生活现状比较另类,一直在贫富之间折腾。三儿子的生活现状比较适时,不但赚了钱,还培养了一个了不起的女儿。小弟有点遗憾,不知去向。小妹有点惋惜,几乎是突然不愿意来往了。六个子女的生活现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总体上呈现了两个特征:
一个特征是生活都困难过。近四十年来,发生了许多事,只要是不能适时的,都会发生生活上的困难。这和个人的能力无关,和适时地改变自己有关。改变自己适应时代潮流的,可能就生活好一些,不能改变自己适应时代潮流的,可能就生活差一些,可能差的不是一点点。这应该都过去了,但六个子女中还是有耿耿于怀的,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抱怨,抱怨没有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自己一把;另一个方面是也是抱怨,抱怨自己没有把握机会,不能像一个成功者一样享受生活。现在看来,这两个表现很难改变,直接影响到六个子女之间的来往。
另一个特征是对困难的态度。其实,这世界上谁没有困难,关键是如何面对困难。有了困难不气馁的,困难就过去了。有了困难只会抱怨,这困难永远是困难。应该说,三儿子是六个子女中最成功的,但这成功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成功的道路上也有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战胜困难的结果。在困难面前,唯有战胜才有成功。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这样。六个子女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也没有必要再去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生活上的一切都已经木已成舟,任何的追悔莫及还有意义吗?只剩下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健康的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大的成功。
父母的七个子女各有不同的人生,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父母在天有灵的话,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一定是自己养的都好。但是,母亲的一句话我确实有点怕,母亲说,我走了,这个家也就散了。迄今为止,因为三儿子,上面四个还没有散。是不是会散?这个还是未知数。因为有一个苗头正在暗示着这六个子女的未来。
父母的七个子女是否会散?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已经是很明确了,那就是终有一天会曲终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