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动的三大好处
2023-03-10 07:37:01
标签: 锻炼 肌肉 消化 自理能力 健康
龙之梦即景
走得动作为我养生的四大支柱之一,已经坚持了近十年。这近十年中,没有什么变化,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如果说还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我把日行万步分成上下午两段来完成,上午四千步,下午六千步。这样完成的日行万步可能更安全,避免了一次性运动过量的问题,少了伤害,多了收益。应该说,近十年的日行万步给我带来的是依然如故,让我有可能和十年前一样的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
日行万步,是我给走得动寻找到了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二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对我来说,运动量够了。运动量够了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可以维持健康的最基本的运动量。太多了,我可能不需要;太少了,我的需要不够。这种需要,就是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的需要。另一个特点是简单,无需动脑花时间就能完成。这一点很重要,差不多的运动方式都需要时间和场地,显得正儿八经。比如游泳,搓麻将。唯独这日行万步不需要时间和场地,在我身上更不需要时间和场地,那是因为我把日行万步和家中的采购结合起来,只要是采购,即使只是一节电池,一袋酱油,一次缴费,甚至是一次买菜,都是我完成日行万步的机会。唯一要做的就是算计,把每一次外出购物的距离相加起来,过了一万步就会放松心情,如释负重。
走得动是阳,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是阴,这两者合起来就是阴阳。阴阳是需要平衡的,不平衡的阴阳就会导致衰老和生病,平衡的阴阳也能延缓衰老和不生病。所以,走得动在养生中的地位绝不能动摇。至于锻炼,只要你走得动,可以不锻炼。但是,不锻炼也能走得动一定是神话,绝无可能。所以,锻炼成了走得动的必备条件。坚持锻炼,才能保持走得动的常态。问题是锻炼的强度。强度不到,其结果一定是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强度过了,一定是久视伤血,久立伤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强度的运动量才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只要能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不管是什么运动都可以,都能实现走得动的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帮助消化。年轻人吃得下,是因为消化能力强,这和年轻人的好动分不开。老年人吃不下了,是因为消化能力在减弱,这和老年人的好坐分不开。其实,一个人的好坐是从四十岁开始的,这是为什么中年会发福的深刻道理。试想一下,四十岁胃口还可以,吃没有减少,却好坐了,坐着不动,胃口好的结果不就是肥胖吗?民俗讲究口采,把好坐造成的肥胖演绎成发福。其实,发福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开始。所以,预防中年发福的关键就是运动,保持一定量的运动。这个道理,我也是在养生后才明白。
吃得下是年轻的标志之一,取决于消化能力。消化能力又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下面两条:一条是脾胃的功能;另一条是运动的质量。前一条现在没有了异议,随着年龄的上去,脾胃功能一直在减退,预防这种减退的方法只有到中医中药中去寻找,那就是健脾开胃。后一条可能知道的不多,胃口的减弱和运动有关。人体的消化,就是胃满肠空肠满胃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来自于两个动力:一个是肠胃自身的蠕动;另一个需要靠人体的运动来推动肠胃的蠕动。老年人,肠胃的蠕动本身就减弱了,运动再减弱,哪里再有旺盛的消化能力?所以,衰老导致了胃口不好,胃口不好导致了衰老,疾病只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叠加。所以,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没有什么好办法,其中及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适合自己的运动。
第二个好处是强健肌肉。肌肉的强健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锻炼,在运动中锻炼。年轻人为什么显得年轻,那是因为看得见的肌肉。老年人为什么不再年轻,那是因为肌肉看不见了。据说,人体的肌肉是恒定的,生出来是多少条肌肉就是多少条肌肉,其变化主要发生在肌肉的强健上,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不锻炼的人肌肉一定是萎缩。健身房依据的是西方的健身模式,关注点就是肌肉,有一项测试就是肌肉量。同样的体重,肌肉量决定了你的健康程度。这种看法,中西医是一样的。为什么中西医都会这样重视肌肉量呢?这可能和以下的逻辑有关。
肌肉是力量的象征。其实不仅如此,肌肉的强健还和血液的回流有关。心脏是输送血液的,也有回收血液的功能。但是,心脏在回收血液的时候,必须依靠肌肉的帮助。为什么说两条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这个道理。两条腿的行走,不仅带动百分之五十的肌肉在运动,可能是带动百分之七八十的肌肉在运动,不但牵动四肢,还会牵动五脏六腑。就是在肌肉的运动中,加速了对血管的挤压,推动血液的回流。一般来说,肌肉强健的人,血液回流比较好;肌肉不太强健的人,血液回流不太好。就是这种回流的好坏,导致了许多的病,也导致了衰老的过早地发生。所以,肌肉的锻炼不在肌肉,而在血液。在中医看来,运动才是活血化瘀的最好的药物。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还不如坚持长期的运动。有一只视频很有意思,胖乎乎的大妈喜欢按摩,据说按摩能治疗糖尿病,其实这就是被动地锻炼,按摩是一种力,用这种力推动大妈的肌肉运动,确实可以降糖。其根源,还是运动,只是被动运动而已。所以,血液循环依赖肌肉的张力,肌肉的张力依赖锻炼,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个好处是自理能力。养生的关键是四大支柱,养老的关键是什么呢?我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就是自理能力。凡是具备自理能力的,养老可以养的精彩;凡是失去了自理能力,养老才变成真正的养老。靠自己养老,养出的是幸福;靠别人养老,养出的不一定是幸福。所以,延长能够自理的时间是养老的关键,缩短失去自理能力的时间是目的。把握了这个关键,达到了这个目的,养老就是成功。否则,一定是久病无孝子。这个问题的解决,唯一可以达成的就是在运动中锻炼,绝没有任何侥幸的余地。
自理能力来自于哪里?一方面来自于肌肉对行为能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对行为能力的支配,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缺了哪一样都是自理能力的丧失。肌肉需要锻炼,这一点应该很清楚了。大脑也需要锻炼,这也应该很清楚。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大脑也是这样。大脑的锻炼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多动脑。像我这样写博客是动脑,夫妻之间的争吵也是动脑;生活上的斤斤计较是动脑,像我这样淘便宜货也是动脑。其实,动脑也是养生,这种养生没有好坏之分,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和动脑分不开。这是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没有意识到可以,意识到更好。拥有完整的自理能力,就是养生的最终目标。这是走得动的最深层次的含义,不得不说哦!
走得动的好处,确实很功利,关系到你的健康;走得动的好处,也很深远,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当你在质疑走得动的时候,当你在反对日行万步的时候,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在消化不良,你在伤害第二心脏,你在失去自理能力。在健康问题上,除非万不得已,无能为力,就不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因为健康是一条射线,只能慢一点,不可能逆转。许多事可以推倒从来,唯独健康无法推倒从来。这就需要为健康辛辛苦苦,预则立而不预则废。我反复讲养生,可谓是用心良苦。
走得动的好处,体现在未来,开始于当下。不但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每天的坚持。据说,恢复走得动的经过千辛万苦,一旦不走了,不需要几天就能前功尽弃。人生就是这样,一分辛苦,一份幸福。当你百年之后,你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OK?
走得动的三大好处
走得动作为我养生的四大支柱之一,已经坚持了近十年。这近十年中,没有什么变化,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如果说还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我把日行万步分成上下午两段来完成,上午四千步,下午六千步。这样完成的日行万步可能更安全,避免了一次性运动过量的问题,少了伤害,多了收益。应该说,近十年的日行万步给我带来的是依然如故,让我有可能和十年前一样的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
日行万步,是我给走得动寻找到了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二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对我来说,运动量够了。运动量够了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可以维持健康的最基本的运动量。太多了,我可能不需要;太少了,我的需要不够。这种需要,就是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的需要。另一个特点是简单,无需动脑花时间就能完成。这一点很重要,差不多的运动方式都需要时间和场地,显得正儿八经。比如游泳,搓麻将。唯独这日行万步不需要时间和场地,在我身上更不需要时间和场地,那是因为我把日行万步和家中的采购结合起来,只要是采购,即使只是一节电池,一袋酱油,一次缴费,甚至是一次买菜,都是我完成日行万步的机会。唯一要做的就是算计,把每一次外出购物的距离相加起来,过了一万步就会放松心情,如释负重。
走得动是阳,吃得下,拉的出和睡得着是阴,这两者合起来就是阴阳。阴阳是需要平衡的,不平衡的阴阳就会导致衰老和生病,平衡的阴阳也能延缓衰老和不生病。所以,走得动在养生中的地位绝不能动摇。至于锻炼,只要你走得动,可以不锻炼。但是,不锻炼也能走得动一定是神话,绝无可能。所以,锻炼成了走得动的必备条件。坚持锻炼,才能保持走得动的常态。问题是锻炼的强度。强度不到,其结果一定是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强度过了,一定是久视伤血,久立伤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强度的运动量才是关键。可以这么说,只要能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不管是什么运动都可以,都能实现走得动的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帮助消化。年轻人吃得下,是因为消化能力强,这和年轻人的好动分不开。老年人吃不下了,是因为消化能力在减弱,这和老年人的好坐分不开。其实,一个人的好坐是从四十岁开始的,这是为什么中年会发福的深刻道理。试想一下,四十岁胃口还可以,吃没有减少,却好坐了,坐着不动,胃口好的结果不就是肥胖吗?民俗讲究口采,把好坐造成的肥胖演绎成发福。其实,发福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开始。所以,预防中年发福的关键就是运动,保持一定量的运动。这个道理,我也是在养生后才明白。
吃得下是年轻的标志之一,取决于消化能力。消化能力又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下面两条:一条是脾胃的功能;另一条是运动的质量。前一条现在没有了异议,随着年龄的上去,脾胃功能一直在减退,预防这种减退的方法只有到中医中药中去寻找,那就是健脾开胃。后一条可能知道的不多,胃口的减弱和运动有关。人体的消化,就是胃满肠空肠满胃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来自于两个动力:一个是肠胃自身的蠕动;另一个需要靠人体的运动来推动肠胃的蠕动。老年人,肠胃的蠕动本身就减弱了,运动再减弱,哪里再有旺盛的消化能力?所以,衰老导致了胃口不好,胃口不好导致了衰老,疾病只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叠加。所以,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没有什么好办法,其中及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适合自己的运动。
第二个好处是强健肌肉。肌肉的强健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锻炼,在运动中锻炼。年轻人为什么显得年轻,那是因为看得见的肌肉。老年人为什么不再年轻,那是因为肌肉看不见了。据说,人体的肌肉是恒定的,生出来是多少条肌肉就是多少条肌肉,其变化主要发生在肌肉的强健上,锻炼的人肌肉比较发达,不锻炼的人肌肉一定是萎缩。健身房依据的是西方的健身模式,关注点就是肌肉,有一项测试就是肌肉量。同样的体重,肌肉量决定了你的健康程度。这种看法,中西医是一样的。为什么中西医都会这样重视肌肉量呢?这可能和以下的逻辑有关。
肌肉是力量的象征。其实不仅如此,肌肉的强健还和血液的回流有关。心脏是输送血液的,也有回收血液的功能。但是,心脏在回收血液的时候,必须依靠肌肉的帮助。为什么说两条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这个道理。两条腿的行走,不仅带动百分之五十的肌肉在运动,可能是带动百分之七八十的肌肉在运动,不但牵动四肢,还会牵动五脏六腑。就是在肌肉的运动中,加速了对血管的挤压,推动血液的回流。一般来说,肌肉强健的人,血液回流比较好;肌肉不太强健的人,血液回流不太好。就是这种回流的好坏,导致了许多的病,也导致了衰老的过早地发生。所以,肌肉的锻炼不在肌肉,而在血液。在中医看来,运动才是活血化瘀的最好的药物。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还不如坚持长期的运动。有一只视频很有意思,胖乎乎的大妈喜欢按摩,据说按摩能治疗糖尿病,其实这就是被动地锻炼,按摩是一种力,用这种力推动大妈的肌肉运动,确实可以降糖。其根源,还是运动,只是被动运动而已。所以,血液循环依赖肌肉的张力,肌肉的张力依赖锻炼,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个好处是自理能力。养生的关键是四大支柱,养老的关键是什么呢?我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就是自理能力。凡是具备自理能力的,养老可以养的精彩;凡是失去了自理能力,养老才变成真正的养老。靠自己养老,养出的是幸福;靠别人养老,养出的不一定是幸福。所以,延长能够自理的时间是养老的关键,缩短失去自理能力的时间是目的。把握了这个关键,达到了这个目的,养老就是成功。否则,一定是久病无孝子。这个问题的解决,唯一可以达成的就是在运动中锻炼,绝没有任何侥幸的余地。
自理能力来自于哪里?一方面来自于肌肉对行为能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对行为能力的支配,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缺了哪一样都是自理能力的丧失。肌肉需要锻炼,这一点应该很清楚了。大脑也需要锻炼,这也应该很清楚。人体的任何器官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大脑也是这样。大脑的锻炼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多动脑。像我这样写博客是动脑,夫妻之间的争吵也是动脑;生活上的斤斤计较是动脑,像我这样淘便宜货也是动脑。其实,动脑也是养生,这种养生没有好坏之分,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和动脑分不开。这是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没有意识到可以,意识到更好。拥有完整的自理能力,就是养生的最终目标。这是走得动的最深层次的含义,不得不说哦!
走得动的好处,确实很功利,关系到你的健康;走得动的好处,也很深远,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当你在质疑走得动的时候,当你在反对日行万步的时候,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在消化不良,你在伤害第二心脏,你在失去自理能力。在健康问题上,除非万不得已,无能为力,就不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因为健康是一条射线,只能慢一点,不可能逆转。许多事可以推倒从来,唯独健康无法推倒从来。这就需要为健康辛辛苦苦,预则立而不预则废。我反复讲养生,可谓是用心良苦。
走得动的好处,体现在未来,开始于当下。不但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每天的坚持。据说,恢复走得动的经过千辛万苦,一旦不走了,不需要几天就能前功尽弃。人生就是这样,一分辛苦,一份幸福。当你百年之后,你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