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和治病的药物控制

2023-02-11 06:42:10
标签: 养生 治病 药食两用 数量 健康
天堂何在

       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药。不管你是养生,还是治病,都会用到药。近代史上,因为西医的加入,药的概念产生了异化。中医所谓的药,基本上是天地之精华,都是在大自然里选取。不是中国人不想离开大自然,人工研制产生,比如道家的炼丹,只是始终没有成功。西方没有中国的历史底蕴,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精华,所以凭借科学手段不断的研制出药物,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炼丹成功。所以,现代史上就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体系,一个是西药体系,基本上是化学药;一个是中药体系,还是天地精华,用动植物的天地精华来弥补人的天地精华的不足。这就是现在全部的药。我的观点很明确,不是化学药没有效果,而是化学药只是为了治病,病基本好了,必须停药。否则,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导致药源性死亡。真正能治病的不是西药,而是中药,因为中药才是人体所需要的,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是最佳选择。

       中药存在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如何用药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必须选择可以为人所用的药物。这个问题被我们的祖先基本解决了,之所谓神农尝百草,时珍写纲目。另一个原则是必须对症下药,适合个体的才是良药。中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广义上什么都是药,在狭义上偏性大的才是药。所以,中医的用药就有了两个大类的区分:一个大类是食疗;另一个大类才是命药。孙思邈就说过,病的治疗,必须是先食疗,食疗无效,然后命药。这个治病的顺序都是在吃药,但药的概念有着极大的不同。前者,基本上没有危险,食物吃多吃少不会有副作用。后者,不排除有危险,药物使用不当会加重病情。比如热病用热药,寒症用凉药。一般来说,尽量选用能够药食两用的药,既能治病,又能养生。

       在这一点上,中国历史上的中医大家都是身先垂范,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药方。比如张仲景的《桂枝汤》和《小柴胡汤》。配方中基本上是药食两用的,既能治病,又不会产生伤害,以廉价和有效一直流传至今。再比如王世英的《玉灵膏》。配方中只有一味药,还是食物,即桂圆,却成了流芳百世的补血良方。这种例子枚不胜举,洋洋大观,彰显了中药的博大精深。只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渐渐被人遗忘了。这不是十分的可惜,而是万分的可惜。你想想,文化普及了,知识缺乏了,这正常吗?所以,我要宣传《黄帝内经》。其目的,就是要恢复中药的历史地位。我知道,我是人微言轻,但我不在乎,因为我在运用中药的天地精华在养生,我将以我的健康长寿来证实中药的玄妙之处。

       中药的关键是量的控制。食物也是药,但不能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伤及五脏。药食两用的一定是药,但也要注意量的控制,不仅是有些药存在毒性,还因为比食物偏性大的容易造成阴阳失衡。药物那就不用说了,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治病是否有效一定和数量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良医是那种对症后敢于用药的人。张锡纯曾经用四斤红花打通了妇人的闭经,所以,养生和治病的用药存在着数量的差异。

       养生的用药一般是微量,讲究水滴石穿的效果。因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治未病。治未病也是治病,只是这个病还没有演变成医学上的病。没有形成医学上的病,不等于这个病不是病。应该说,有些病已经不是未病了,只是没有发现和确诊而已。所以,养生也必须用药,尽量的药食两用,但必须是微量。比如血管堵塞,形成了医学上的病,可以用大剂量的药,但是没有形成医学上的病,还是早一点进入养生,用微量的药材来攻坚历史上形成的堵塞。不要小看微量,和大剂量的药物相比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异,一样可以活血化瘀。我十八年的养生就在不断解决十八年前形成的血管堵塞,效果确实不错。

       治病的用药就不能是微量了,必须加量。同样的药物配方,药的数量成了关键。到了一定的数量,才能形成药力,化解疾病的成因。不到一定的数量,形不成药力,往往是功亏一篑。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养生中有这些药,还是出现了咳嗽,我把这些药单独组方,却能治愈咳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就是每一味药我都加了量。加了量的这个处方,之所以能够止咳,不是这些药的药性,而是这些药的数量增加提升了药力。为什么人们总是质疑中药的效果?除了药不对症以外,就是用药的数量不到。不管是医生,还是像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必须区分养生还是治病,明确了这个区分,才能知道如何控制药量。在某种意义上,不是药在治病,而是药的数量在治病。

       养生和治病都离不开命药。这是因为药物相比食物,更能治病。西药,我不想加以评论,因为西药的传统就是不断地更新。中药,我还不够资格加以评论,因为中药的历史沉淀过于深厚。但是,我的养生离不开中药,养生的效果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中药的使用。使用的得当,事半功倍;使用的不适当,则是事倍功半。这是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死抉择,来不得半点的差错。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应该是每一个跟我养生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不是小事,而是天大的事。养生不是儿戏,治病不能侥幸,而是一个脚踏实地,不断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珍惜当下,功在千秋的事业,不仅是在为自己,更是在为别人,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贡献。

       养生和治病,不仅是程度上的差异,更是智者和愚者的差异。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