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把食物统称为五味

2022-10-08 06:47:00
标签: 五味 食物 性味 应季 健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把事物进行分类,应该是逻辑学的范畴。这是为了思维的缜密,人类在进化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医伴随人类的进化,从岐黄之道中脱颖而出,思维方式必然的保持着传统。中医的传统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为了区分食物药物的种类,分类标准中中医选择了性味。其实,分类标准可以有许多,为什么中医只选择性味呢?这是因为性味才是食物的本质。食物可以区分为动物和植物,这只是表象。可以区分为五谷,五蔬,五果和五畜,但很难包罗万象。最后确定的五味,才能百分之百的进行归纳。当李时珍重复《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时候,理解上是确定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黄帝内经》的这句话中,五味就是指所有的食物。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出现了,生命源于食物,健康源于食物,寿命也源于食物。

       五味,其实是五行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程度怎么说也不为过。《黄帝内经》在《上古天真论》中把食物作为健康长寿的三大要素之一,可见的食物对生命的关键作用。这三大要素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食物对生命的关键作用,不是中医历来重视,就是西医也不敢怠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饮食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当现代医学撇开食物进行治病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食疗无效以后,才可以药治。这是中医几千年的智慧,为什么现代医学会忘记?我想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对中医视而不见。其实,中医把食物统称为五味是十分聪明的,是五行学说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五味是什么?就是苦辛甜酸咸。

       首先,五味和五脏相匹配。苦是心的味道。辛是肺的味道。甜是脾的味道。酸是肝的味道。咸是肾的味道。食物入口以后,按照性味归经,苦入心,辛入肺,甜入脾,酸入肝,咸入肾。食物按性味入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一定不能过而不及,恰当为最好。过了伤藏,少了也伤藏,这就是食饮有节。

       其次,五味和四季相匹配。春天生发为肝气,不可多食酸,必须省酸增甜以养脾。夏天盛长为心气,不能多食苦,必须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天收获为肺气,必须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天收藏为肾气,必须省咸增苦以养心。不分季节的提示,那就是必须省甜增咸以养肾。五味在和四季匹配中,很清楚的看到:春天可以吃点甜食,夏天可以吃点辣椒,秋天可以吃点酸果,冬天可以吃点苦瓜,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四季必须省甜增咸,少吃糖,多吃盐。也就是说,甜食必须节制,咸味不可缺少。

       第三,五味和日常生活相匹配。中医认为,一天也是四季。一天中,子午流注就是五脏六腑轮流当政,这就决定了饮食起居的安排。中医也认为,人的一生也是四季。一生中,男的八年一变,女的七年一变,变什么?变得就是健康程度。一生健康程度的变化,取决于一天的一日三餐,这叫民以食为天。一天的饮食平衡,也就是五味伤五脏伤的少,你可能就健康长寿;一天的胡吃乱塞,也就是五味伤五脏伤的多,你可能就生病衰老。健康是食物造成,疾病也是食物造成,寿命更是食物造成。这就是岐黄之道,这就是中医。

       食物的统称就是五味。那么,应该怎样来选择食物呢?这里有三个参考系数:

       第一个参考系数是地理位置。一个国家,只能吃自己国家的传统食物。不是别的国家的食物不能吃,而是不能烧香赶出和尚。比如近四十年来,西方的饮食习惯在国内的渗透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一个地区,只能吃这个地区的传统食物。不是别的地区的食物不能吃,也是入乡随俗的好。比如四十几年来,这种地区差异没有了,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形成的饮食习惯不要轻易地打破,一旦打破,就像物种入侵一样不可收拾。

       第二个参考系数是季节更替。像上海这个地方四季分明,食物的变化也是一清二楚。传统的吃法就是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这里有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实,那就是一个季节的食物一定有一个季节成熟的道理,这个道理一定和人体的变化相适应,也就是说,应季的食物最养人。为什么春天韭菜最好吃?为什么夏天西瓜最消暑?为什么秋天的水果最新鲜?为什么冬天的羊肉最进补?这就是季节差异。四季养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多吃应季的食物。现在,大棚技术的发展,四季养生变得不太可能,这种潜在的风险完全可以预料的,养生的人必须预防在先。

       第三个参考系数是环境变化。我们小时候,环境的变化很小,当时的食物结构基本上是本地的,传统的,很少有外来的,即使是外来的,时间长了也就同化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不变不大可能,变是习以为常。我家下面是定西路,街边小吃一日三变,变来变去很少是本地的,不是外省的美食,就是外国的美食,你要找一家本地的传统食物很难。这就带来了一个适应问题,是当地人适应外来的食物,还是外来的食物适应我们当地人。其实,同化舶来品的可能越来越小,这可能是疑难杂症越来越多最深层次的原因。

       五味失衡,食物难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处都有的川菜馆,能不辣过头吗?到处都有的奶茶铺,能不甜过头吗?因为心血管病,社会性的提倡少吃盐,咸不够可能已经成为现实。不平衡的五味,这样的食物结构合理吗?说心里话,看到大人在给小孩吃冷饮,看到晚上到处的会友聚餐,看到反季食品到处销售,看到反对吃盐的势头未减,看到这,看到那,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很难!这里涉及的不仅是健康问题,还有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我只能提醒自己,告诉身边的人,让可能听我说的每一个人,五味包括所有的食物,其中有食物和药物,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根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才有可能在本地,本季,本处立于不败之地。

       用五味统称食物,这是食物的本质。这对养生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来选择食物,让食物物尽其用,让生命活到天年。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