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辣椒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是五千年之承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其他的文化皆出于此,之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在中国,饮食文化萌芽在远古时期,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国人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人才会提出药食同源的理论,因为在中国没有单纯的药,只是在食物里分拣出来的药,依据很简单,偏性小的称之为食物,偏性大的称之为药物,偏性不大不小的定名为药食两用。严格来说,在中国区分药和食不太容易,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正是药食两用的理论,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医学院和医院,借用官名的
郎中,行善积德的悬壶,成了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唯一渠道。到了清末民初,才有了太医院和中医院,前者服务皇室,后者面向百姓。这个变化,完全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所造成,从此以后,饮食文化就开始了分化,出现了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的辩论。也就是,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
现实生活中,服食文化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吃药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吃药文化已经发展到史无前例。医院的生意红火,可以用拥挤来形容,手术毕竟是少数,开药的绝对是多数。老百姓可以不吃饭,忘不掉的就是吃药,似乎吃药比吃饭还重要。医保卡里的那点钱还不够吃药的,千万百计的弄药吃,一吃就是一辈子。这样,在医院和病人之间形成了默契,那就是吃药变成了文化。奇怪的是,吃药吃好了还想吃,吃药吃不好也想吃,每天的一把药比一顿饭还重要,那是一点也不夸张。我不反对吃药,只反对乱吃药,我不反对吃中药,但我反对盲目的吃中药,我不反对吃西药,但反对西药当饭吃。其实,我十七年养生的结果告诉我,确实可以不吃药,关键是服食文化的回归,以及本能的恢复。
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之辩不是新课题,早在扁鹊那个时代就开始了,孙思邈把这个辩论做了一个结论。没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安身立命,但不一定知道安身之本是什么。孙思邈强调了扁鹊的话,那就是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这句话,基本上把食与药的关系说清楚了。首先,安身的不是药,而是食,五谷为养也。其次,首先是食疗,其次才是药治。第三,吃药必须对症,否则有害无益。紧跟着这段话,孙思邈又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通过饮食让人健康长寿的是良工。第二层意思是有了病必须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第三层意思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岂容妄发,损伤处众。孙思邈解读的三层意思,应该很清楚的划清了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的界限,强调服食文化应该有的位置。只可惜,在近代史上吃药文化迅速的崛起,几乎吞没了服食文化。吃药,成了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须,没有人生了病首选的不是吃药,吃药吃坏了五脏六腑也在所不惜。这已不是一种假设,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面前,服食文化显得极其的弱小。我也想过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食物和药物已经大不如前了,食物没有了味道,药物缺少了药性。我不举例了,例子太多了。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异化,重口味,不重性味。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街边的小吃,还有哪一样不在好吃上做文章。肯德基的鸡成熟期只有几个月,多吃了早发育,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吃,不就是好吃吗?珍珠奶茶几乎到处都有,谁不知道其中的生财之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吃,也就是好吃嘛!现在的食品深加工,在食品里添加了那么多东西,全是为了好吃。好吃的背后是什么?有谁想过!
第三个原因是西医的宣传还在深入,几乎占领了饮食文化的所有高地,服食文化甚至没有了立足之地。现在,可能没有人相信食物能防病治病,也没有人相信服食文化可能再次崛起,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服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其实问题没有悬念,我在服食文化中的得益是空前的,拿我的话来说,就是过去的病好了,以后不再生病。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服食文化。
服食文化在我身上的体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早餐的改良。过去的早餐五花八门,可以是大饼油条,可以是生煎小笼,可以是兰州拉面,也可以是泡饭酱菜。这样的早餐只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我的早餐变成了加味奶咖烤馒头,奥妙全在加味奶咖里面,几十种的药食两用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调理身体,把身体调理到平和体质。这不是设想,而是十七年时间后的总结,在别人到处找药吃的时候,我把食物变成了药,这就是安身之本。
第二个方面是中餐的增加。增加的方式就是四菜一汤。四菜一汤是借用,意思是多多益善。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煮来吃,就像李鸿章喜欢吃的大杂烩,也像四川的火锅,河南的烩面。那么多的食材在一起煮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追求足够的营养。如果说,调理只是改善了五脏六腑的功能,那么,营养为五脏六腑的功能提供了加工材料,能使身体的新陈代谢一直保持旺盛。请注意,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可能依靠吃药旺盛,只有依靠足够的营养来实现旺盛。举个例子,八十斤的人需要的营养一定不会比一百二十斤的人多,健康的人一定比不健康的人吃得更多。中餐的四菜一汤成了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
第三个方面是晚餐的简约。这是我一个最大胆的创造,至今不太为人接受。我为什么简约晚餐,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养生前的一身病是哪里来的?全是晚餐的不节所造成。退休前,可能是工作关系,很长时间的晚餐都在饭店里吃,也就是应酬。那个时候我才四十几岁,不可能不吃,吃的结果就是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疾病缠身的呢?因为晚餐吃下去那么多的山珍海味怎么消化,怎么消耗,不能消化,不能消耗,久而久之,身体就吃不消了,也就发生了病变。还好我不会喝酒,还好我被排挤了,还好我养生了,正是晚餐的简约,才让我终止了疾病的恶化。
另一个是社会的现实情况。近四十几年来,现代病的发展势头实在惊人,不但像感冒一样的流传,还像竞技一样攀升死亡率。在众多的研究中,晚餐的不节制首当其冲,有人认为晚餐的不节制可能导致百分之八十的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严酷的事实。我的简约晚餐无意中成了我健康的定海神针。为什么早中两餐吃的多一些没关系,晚餐多吃一点就有关系呢?那是因为早中两餐多吃一点还有时间消化,晚餐多吃一点哪有时间消化?这样,我的一日三餐得到了彻底改善,这种改善从根本上保证了身体健康的可能。有了足够的营养,但没有多余的营养,该吸收的吸收了,该消耗的消耗了,我能不健康吗?
一日三餐不过是载体,也就是从形式上保证了我的健康长寿,实质上还得看我吃了什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我吃的基本上是食物,完全符合孙思邈的食疗思想,不但补充营养,还能防病治病。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可以这么说,我吃的足够保证身体的营养,我吃的完全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我可以举例说明,比如红花桃仁可以活血化瘀,八珍粉可以健脾开胃,每天两杯的加味奶咖可以为身体提供纯净的津液疏通经络。但我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食物药物能够活血化瘀,健脾开胃和疏通经络。就和《黄帝内经》一样,就像中医一样,成为经典,成为流传,不是因为清不清楚,而是因为有没有效。我在讲服食文化的时候,不是服食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而是这种文化让我恢复了健康,有了长寿的可能。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用药只是因为食疗的无效。像我这样的养生,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提醒,可以用药,但必须是药食两用,必须是微量。因为我的养生只是养生,不需要加大剂量的用药,其根本原因是你原来的病几十年了,很难立竿见影,只能是慢慢来,有点像滴水穿石。因为我相信药效是可以积累的,比如疏通血管太急了,可能造成血管的破裂,因为几十年的血管已经禁不起了,只能慢慢来,在慢慢来的过程中,血管会恢复韧性,对活血化瘀的承受会增强,这就是养生的好处。食物,可以少讲点量,只要你吃得下;药物,必须讲微量,因为药的偏性可能会太过,过就是伤害。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孙思邈强调食疗,不就是为了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嘛。七八十种的食物和药物,就是我每天养生的实质,一日三餐就是合理安排这些食物和药物,确保这些食物和药物在规定时间中为我的健康长寿发挥作用。
服食文化相比吃药文化,可能微不足道,但服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瑰宝。吃药文化相比服食文化,简直是不可一世,已成燎原之势,没有人生了病之后会想到食疗,肯定是上医院求医问药。宁可终生吃药,也不愿改善饮食习惯,进入食疗的程序。究其原因,一个是西医的宣传太强大;另一个是中医的处境太悲催。其实对个人来说,完全可以远离这样的社会背景,在传统中寻找养生之道,服食文化可能就是被埋没的养生之道之一。我在服食文化中受益匪浅,是不是能星火燎原呢?我不知道,我确实不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没有可比性,但不得不比。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算是这个少数人吗?
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之辩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是五千年之承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其他的文化皆出于此,之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在中国,饮食文化萌芽在远古时期,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国人应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人才会提出药食同源的理论,因为在中国没有单纯的药,只是在食物里分拣出来的药,依据很简单,偏性小的称之为食物,偏性大的称之为药物,偏性不大不小的定名为药食两用。严格来说,在中国区分药和食不太容易,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正是药食两用的理论,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医学院和医院,借用官名的 郎中,行善积德的悬壶,成了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唯一渠道。到了清末民初,才有了太医院和中医院,前者服务皇室,后者面向百姓。这个变化,完全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所造成,从此以后,饮食文化就开始了分化,出现了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的辩论。也就是,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
现实生活中,服食文化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吃药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吃药文化已经发展到史无前例。医院的生意红火,可以用拥挤来形容,手术毕竟是少数,开药的绝对是多数。老百姓可以不吃饭,忘不掉的就是吃药,似乎吃药比吃饭还重要。医保卡里的那点钱还不够吃药的,千万百计的弄药吃,一吃就是一辈子。这样,在医院和病人之间形成了默契,那就是吃药变成了文化。奇怪的是,吃药吃好了还想吃,吃药吃不好也想吃,每天的一把药比一顿饭还重要,那是一点也不夸张。我不反对吃药,只反对乱吃药,我不反对吃中药,但我反对盲目的吃中药,我不反对吃西药,但反对西药当饭吃。其实,我十七年养生的结果告诉我,确实可以不吃药,关键是服食文化的回归,以及本能的恢复。
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之辩不是新课题,早在扁鹊那个时代就开始了,孙思邈把这个辩论做了一个结论。没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安身立命,但不一定知道安身之本是什么。孙思邈强调了扁鹊的话,那就是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这句话,基本上把食与药的关系说清楚了。首先,安身的不是药,而是食,五谷为养也。其次,首先是食疗,其次才是药治。第三,吃药必须对症,否则有害无益。紧跟着这段话,孙思邈又说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通过饮食让人健康长寿的是良工。第二层意思是有了病必须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第三层意思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岂容妄发,损伤处众。孙思邈解读的三层意思,应该很清楚的划清了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的界限,强调服食文化应该有的位置。只可惜,在近代史上吃药文化迅速的崛起,几乎吞没了服食文化。吃药,成了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须,没有人生了病首选的不是吃药,吃药吃坏了五脏六腑也在所不惜。这已不是一种假设,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面前,服食文化显得极其的弱小。我也想过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食物和药物已经大不如前了,食物没有了味道,药物缺少了药性。我不举例了,例子太多了。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现在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异化,重口味,不重性味。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街边的小吃,还有哪一样不在好吃上做文章。肯德基的鸡成熟期只有几个月,多吃了早发育,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吃,不就是好吃吗?珍珠奶茶几乎到处都有,谁不知道其中的生财之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吃,也就是好吃嘛!现在的食品深加工,在食品里添加了那么多东西,全是为了好吃。好吃的背后是什么?有谁想过!
第三个原因是西医的宣传还在深入,几乎占领了饮食文化的所有高地,服食文化甚至没有了立足之地。现在,可能没有人相信食物能防病治病,也没有人相信服食文化可能再次崛起,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服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其实问题没有悬念,我在服食文化中的得益是空前的,拿我的话来说,就是过去的病好了,以后不再生病。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服食文化。
服食文化在我身上的体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早餐的改良。过去的早餐五花八门,可以是大饼油条,可以是生煎小笼,可以是兰州拉面,也可以是泡饭酱菜。这样的早餐只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我的早餐变成了加味奶咖烤馒头,奥妙全在加味奶咖里面,几十种的药食两用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调理身体,把身体调理到平和体质。这不是设想,而是十七年时间后的总结,在别人到处找药吃的时候,我把食物变成了药,这就是安身之本。
第二个方面是中餐的增加。增加的方式就是四菜一汤。四菜一汤是借用,意思是多多益善。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煮来吃,就像李鸿章喜欢吃的大杂烩,也像四川的火锅,河南的烩面。那么多的食材在一起煮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追求足够的营养。如果说,调理只是改善了五脏六腑的功能,那么,营养为五脏六腑的功能提供了加工材料,能使身体的新陈代谢一直保持旺盛。请注意,身体的新陈代谢不可能依靠吃药旺盛,只有依靠足够的营养来实现旺盛。举个例子,八十斤的人需要的营养一定不会比一百二十斤的人多,健康的人一定比不健康的人吃得更多。中餐的四菜一汤成了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
第三个方面是晚餐的简约。这是我一个最大胆的创造,至今不太为人接受。我为什么简约晚餐,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养生前的一身病是哪里来的?全是晚餐的不节所造成。退休前,可能是工作关系,很长时间的晚餐都在饭店里吃,也就是应酬。那个时候我才四十几岁,不可能不吃,吃的结果就是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疾病缠身的呢?因为晚餐吃下去那么多的山珍海味怎么消化,怎么消耗,不能消化,不能消耗,久而久之,身体就吃不消了,也就发生了病变。还好我不会喝酒,还好我被排挤了,还好我养生了,正是晚餐的简约,才让我终止了疾病的恶化。
另一个是社会的现实情况。近四十几年来,现代病的发展势头实在惊人,不但像感冒一样的流传,还像竞技一样攀升死亡率。在众多的研究中,晚餐的不节制首当其冲,有人认为晚餐的不节制可能导致百分之八十的病。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严酷的事实。我的简约晚餐无意中成了我健康的定海神针。为什么早中两餐吃的多一些没关系,晚餐多吃一点就有关系呢?那是因为早中两餐多吃一点还有时间消化,晚餐多吃一点哪有时间消化?这样,我的一日三餐得到了彻底改善,这种改善从根本上保证了身体健康的可能。有了足够的营养,但没有多余的营养,该吸收的吸收了,该消耗的消耗了,我能不健康吗?
一日三餐不过是载体,也就是从形式上保证了我的健康长寿,实质上还得看我吃了什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我吃的基本上是食物,完全符合孙思邈的食疗思想,不但补充营养,还能防病治病。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可以这么说,我吃的足够保证身体的营养,我吃的完全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我可以举例说明,比如红花桃仁可以活血化瘀,八珍粉可以健脾开胃,每天两杯的加味奶咖可以为身体提供纯净的津液疏通经络。但我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食物药物能够活血化瘀,健脾开胃和疏通经络。就和《黄帝内经》一样,就像中医一样,成为经典,成为流传,不是因为清不清楚,而是因为有没有效。我在讲服食文化的时候,不是服食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而是这种文化让我恢复了健康,有了长寿的可能。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用药只是因为食疗的无效。像我这样的养生,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提醒,可以用药,但必须是药食两用,必须是微量。因为我的养生只是养生,不需要加大剂量的用药,其根本原因是你原来的病几十年了,很难立竿见影,只能是慢慢来,有点像滴水穿石。因为我相信药效是可以积累的,比如疏通血管太急了,可能造成血管的破裂,因为几十年的血管已经禁不起了,只能慢慢来,在慢慢来的过程中,血管会恢复韧性,对活血化瘀的承受会增强,这就是养生的好处。食物,可以少讲点量,只要你吃得下;药物,必须讲微量,因为药的偏性可能会太过,过就是伤害。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孙思邈强调食疗,不就是为了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嘛。七八十种的食物和药物,就是我每天养生的实质,一日三餐就是合理安排这些食物和药物,确保这些食物和药物在规定时间中为我的健康长寿发挥作用。
服食文化相比吃药文化,可能微不足道,但服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瑰宝。吃药文化相比服食文化,简直是不可一世,已成燎原之势,没有人生了病之后会想到食疗,肯定是上医院求医问药。宁可终生吃药,也不愿改善饮食习惯,进入食疗的程序。究其原因,一个是西医的宣传太强大;另一个是中医的处境太悲催。其实对个人来说,完全可以远离这样的社会背景,在传统中寻找养生之道,服食文化可能就是被埋没的养生之道之一。我在服食文化中受益匪浅,是不是能星火燎原呢?我不知道,我确实不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服食文化和吃药文化没有可比性,但不得不比。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算是这个少数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