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9月15日

(2015-09-15 10:04:04)
标签:

杂谈

不知怎的,智能自行车就像雨后春笋抑或是狗尿苔般一个接一个地上市了,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打动了一些追求格调的人士,但在大多数自行车爱好者眼里,智能自行车颇像个小丑。


一直以来,国人对于自行车的概念停留在"交通工具"这一层面,以至于当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后,自行车不得不离开大城市。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行车还有更高一层含义--运动器材。就当自行车以新身份再次走入很多人的生活时,智能自行车这一新概念被提出,从700Bike开始一直到最近的乐视超级自行车,曾经和自行车毫无瓜葛的众多商家似乎在一夜间成了自行车专家,生怕没能在这块新大陆上扎根。


从众多厂商公布的配置表来看,所谓的智能自行车的亮点无非集中在发电、导航、数据监测(包括速度、心率、功率等等)、多媒体以及屏幕等辅助功能,看似高科技,但实际上除了发电,一个稍微靠谱点的智能手机全能搞定。但为何这些厂商还要筹集资金去硬挤出个"智能"产品?通俗地说还是为了利润。一辆智能自行车要比与其硬件相似的传统品牌自行车贵上一倍甚至几倍。


自行车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产品,其配件的价格透明度极高,即便是传统的自行车厂商也几乎只制作车架,至于轮组、传动系统、轮胎、刹车等等支持配件则完全依靠采购,同时这些零配件厂商也会零售自己的产品,整个自行车行业类似于组装电脑,你几乎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任何厂商发布过的产品。对于传统自行车制造商来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在于车架的设计和制造,如何能够让车架更轻、更强、效率更高耗费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是传统运动自行车真正的核心。


反观充斥在市场上的智能自行车,在车架的设计上只突出一个概念--颜值高,而无论是重量还是强度似乎都是不得告人的机密。更有厂商提出"一辆车适合所有人"的理论更是让人贻笑大方。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自行车发展至今早已过了"通用尺码"那个时代,在高端运动自行车上某些零件尺寸以2.5毫米为一级。试想一下,骑着一辆传动效率低下,型号不匹配,强度不高还重的车,怎么可能获得自行车本应带来的速度感?当然,人家智能自行车瞄准的是城市生活,不是竞技或者远行,但若是如此,花费大价钱购买那套"数据监测设备"又有何用?以自行车的出行半径来看,导航成了摆设,所谓心率血压监测更是无病呻吟,骑车去个菜市场打个酱油还需要监测心脏数据?甚是可笑。


事实上,所谓数据监测在专业的自行车上早有应用,而且精度和使用方便程度远超现有的智能设备,所以现如今所谓智能自行车的大脑有些尴尬。拿自行车当运动器材有更专业的车和监测设备,拿自行车当交通工具却又不需要那么多功能。诸多华而不实的智能概念不如一辆耐用轻巧的纯自行车来得实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5年9月1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