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标签: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
关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嘉靖张爵撰写《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价值很高,是了解明代北京城情况不可或缺的资料。然而,此书的来历却模糊不清。简单梳理一下。
- 【作者】:《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作者张爵(1485—1566),字天锡,号省庵。原籍湖广德安府应城县(今湖北省应城县)人。高祖张珍腊“占籍燕山前卫军役”遂迁居北京。张爵年轻时,曾替父在兴府补役。张爵家乡应城县和嘉靖皇帝生长的【兴王府】钟祥市相距约100公里。张爵因护驾有功得到嘉靖帝的宠信也许与同乡有点关系。
- 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序:
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所謂天府之國也。我成祖文皇帝遷都於此,以統萬邦,而撫四夷,為萬世不拔之鴻基。予見公署所載五城坊巷必錄之,遇時俗相傳京師胡同亦書之,取其大小遠近,採葺成編,名曰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附載京師八景、古跡、山川、公署、學校、苑囿、倉場、寺觀、祠廟、壇墓、關梁,皆以次具載於集。分置五城,排列坊巷,又為總圖於首。披圖而觀,京師之廣,古今之跡,了然於目,視如指掌。使京師坊巷廣大數十里之外,不出戶而可知。庶五城胡同浩繁幾千條之間,一舉目而畢見。均各備載,編集克成,用工鋟梓,以廣其傳云。時嘉靖庚申【三十九年(1560年)】孟春竹坡張爵序
由此可见此书是张爵三十八年(1559年)致仕后刊刻的,但明代嘉靖原刻早已不存。 - 劉承幹序
嘗試誦公劉太王之詩孟堅平子之賦恆動人鐘簴之
思喬木之念蓋文字之所臧者深也今之京師歴遼金
元明四朝亦周之邠岐漢之關中宛洛也曩刻京師坊
卷志凡明代遺址及遼金元舊跡亦依類附見然但據
前賢記載名人題詠標今名以著沿革而已無專書可
攷也番禺梁文忠公嘗入値內廷見明張竹坡爵所
編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知余方從事於此錄副見示
案書成於嘉靖庚申上距甲辰增築外城已十有七年
厥後未見增改凡京師八景古蹟山川公署學校苑囿
倉場寺觀祠廟壇墓關梁靡不臚分殊事條分件系一
朝制度都可攷見昔唐韋述著兩京新記今所傳者僅
有殘本近人復著唐兩京坊巷攷補遺拾墜入尙珍之
張氏此書完全無缺尤可寶貴久藏內府外間未見
傳鈔文忠曾貽書屬爲模印以廣流傳因寫付剞劂夫
時序迭遷變化密移卽今日之京師追溯吾生所逮見
者不及數十年已非舊觀誦杜工部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之句俛仰陳迹感慨系之矣況更上
溯所傳聞之世當時所謂壯觀巨麗者今或淪爲邱墟
蕩爲煙雲徒摩挈遺編憑弔興衰以寄其舊國舊都之
思雖然今固然矣又安知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耶
刻旣成文忠已騎箕天上不獲舉此語以相證追成言
於疇昔感掛劎於空壟汗簡在目宿草已滋車過三步
益增腹痛已壬戌人日吳興劉承幹
梁鼎芬(18591920),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1884年上书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至比之杨忠闵之参严嵩”。因此触怒慈禧太后,“几罹重谴”,遂於 1885年辞官归乡。废帝溥仪赠其谥号“文忠”。 -
【版本】:现存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刻本为民国11年(1922年)壬戌年刘承干序本。为求恕斋主刘承干所刻。据上述刘承干序得知,此本是梁鼎芬据清內府藏本抄录的副本而来。
刘承干(1881年—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
爱新觉罗溥良(启功曾祖)题名,落款为民国9年(1920年庚申年)。与其他资料对比均相互吻合。其中扉页上【南林刘氏求恕斋刊】的【南林刘氏】怀疑应为【南浔刘氏】(方言误导?)。南浔刘氏,晚清时期非常有名有刘镛,为南浔“四象”之一。
1962年铅字排印本《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大概也是根据刘承干刻本排印的,但删去了刘承干序,使此书的来龙去脉不明不白,这个做法显得不负责任。其前言称:现在它的单行本流传极少。网上查到2018年有拍品出现。北京图书馆有标有1922年版的此书。大概均系刘承干刻本。
满清没落之时,多亏几个有识之士传抄刻印,得以留下珍贵史料。意义不小。
前一篇:第二十一回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