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色松纹】【雪花银】(再补写)

标签:
金瓶梅词话 |
【足色松纹】【雪花银】(再补写)
一词出现在57回和67回。【足色松纹】【松纹足色】表示上等成色银锭。
【足色】当然是指成色,含银量足。所谓松文则是指银锭铸造冷却时,表面形成得圈状纹理如同松木纹。
另有【雪花银】一词。《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附录【雪花银】一条,论述比较详细,转录如下:
目前,收藏界和学术界有一些看法,认为雪花银是指一些表面有雪花或树枝纹样的银块,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含粕的白银。其实,这都不是雪花银的真正涵义。
古代对银锭的别样称谓很多,如宋代银锭的名称,见诸史料和实物者有“渗银”、“京销银”、“花铤银”、“真光银”、“真花银”、“金漆花银”、“浓调花银”、“茶色银”、“大胡花银”、“薄花银”、“薄花细渗银”、“金花银”……如果按上述雪花银的字面逻辑意思理解,真花银、金漆花银表面应有花朵状、金漆花的图案,大胡花银表面应具有“胡花”(什么是胡花?),难道“渗银”应是银锭表面有渗出物?按这类逻辑解释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表示银锭不同成色的称谓。到了金代.这种对银锭成色的称渭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十等银”、“真花银”、“腰花银”、“中上花银”、“中白银”和“金花银”等。
成书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戊集•宝货辨疑(故宋掌公帑者所著),明确表示这些称谓就是指银锭的成色,并给出了一些银锭含银量的数值(见第一章“元明时期的银锭”)。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称量货币,人们最关注的是其成色(含银量)和重量既然银锭是货币,它最为人所关注的属性自然是成色(含银量)和重量,这也是银锭作为实物称量货币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不同的时代,对银锭成色习惯称谓的变化是很自然的。自明代起,描述银锭成色的术语又有了变化,如“纹银”、“足纹”、“细丝”、“白纹”、“凸心镜面”、“镜面”等。众所周知,纹银就是足色银的代名词,是通过白银铸锭特殊的表面状态来代指不同成色等级的银锭,而非刻意强调银锭表面丝纹这种物理状态。
高成色的白银浇铸的银锭,表面呈雪白色光泽,白亮刺眼.自然为人们所钟爱,故对这类纯度高、质量上'乘的银锭冠以“雪花银”的称谓。至于银锭表面有的呈现雪花或分散的树枝状纹理,与白银的铸造工艺有关,在铸造过程中的收缩、以及浇铸温度和速度、环境温度、人工干预、银液纯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银锭表面状态。根据我们对银锭铸造工艺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在一定的铸造条件下,所得银锭表面会有褶皱,会以美似雪花或树枝状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在四川检测的一些出土银锭中,有表面呈所谓“雪花”状的小银块,就含有一定量的铜(2%?3%),排除锈蚀的因素.其纯度也达不到95%。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表面有“雪花”的小银块,其雪花状图案不止一个,有的银块在切割时期良直接从“雪花”中间穿过,从而破坏了“雪花”的完整性,如果雪花银真的是以完整的雪花图案作为标志,为何切割时却不注重“雪花”的完整和对称性呢?不能说表面呈现雪花状的就叫雪花银,那么表面有树枝状纹理的能称“树枝银”吗?
所以,雪花银是对高成色银锭的一种称谓,表示这种银锭品质纯、质量好。
元代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你父亲暗寄雪花银.展转那移十数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拒媒》:“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清代曹雷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到的雪花银,也都是指白银货币本身质量好,成色佳,是对白银货币属性和质量的一种称赞。
至于说含粕的白银是雪花银,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目前经过检测的古代银器饰和银锭,没有含钳的。珀是与金相邻的元素.常与金矿伴生,而银中不含钠,古代更没有银钳合金,而且古人也不可能提炼出钳添加到银里面。因此,将雪花银臆想成是含错的白银,毫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