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我送爸爸上班,偶尔遇到他车停单位又不想让司机来接的时候,我会友情提供只送不接的服务。虽然不爱开车,但客串下充当爸爸的柴可夫斯基,我还是相当心甘情愿的。送完了他,车往自己单位驶,电台里恰巧放了首很有年代感的歌曲,也就是我初中那会儿满大街流行的。本来是可以说一下歌名的,但瞧我的记性,已经在这里足足停顿想了五分钟,愣是依旧回忆不起到底是哪首,好吧,投降放弃,反正有那么一首这样的歌就是了。即使说不上歌名,可当时的心境历久弥新。突然就想起了刚读初一那会,学业还不是很紧张,周末总是在床上赖到很晚,明明早醒了,就是喜欢在被窝里插着耳机听随身听,磁带一面听完再一面反反复复。歌曲也就是《大花轿》、《雾里看花》这些通俗歌曲,如今看来既无个性也谈不上好听,可当时的感觉怎就那么好呢?
读书时,躺在床上听,感觉那么幸福。现如今,开车上班的路,靠在真皮座椅上,耳边响起的是同一首歌曲,我的心情呢?无论是听歌的媒介、歌曲的音质,人的状态,精神的、物质的,一路成长来所经历的,以及可预见之将来要走的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人眼里一切都在朝好的方面转变,但我,为什么不比从前快乐?是欲望更强了,内心中可以容纳纯净的空间小了,还是,这就是人心的运动轨迹自然规律?我不想这样,却又只能这样。想找一个答案,却又找不到答案。
好在,与老歌一路陪伴我成长的,还有朋友。朋友很多但也分很多种,能这么多年来依旧不离不弃的,掰掰手指轻易就能数清,长时间沉淀下来的友情,弥足珍贵。这不,和我臭味相投也是肝胆相照的若兰,认识了二十个年头的人,带着我的干儿子,从新西兰回来了。我们两人是绝对算不上君子之交的,淡如水还不是我这个层面所能达到的境界。与生俱来的不能独肥的高尚情操,让我必须要做个乳酪蛋糕来欢迎,就用寻之不易的Ricotta奶酪。从乳清中提取的蛋白质,有着纯白的表面、微湿的质地,给人一种淡淡的、甜甜的感觉,这恰如若兰留在我脑中的样子。
Ricotta奶酪水分含量高,又有较多乳糖,通常的保质期都很短。不同于奶油奶酪的柔滑,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细小的颗粒组成的,口感也更清淡些。

随意翻开手边的书,福田淳子那本《我爱乳酪蛋糕》中恰有一款热烤型用的是Ricotta奶酪,配方中以炼乳来增加奶味与甜味,我用榴莲来弥补臭味不足。眼下正是榴莲大量上市的季节,家里也是一个接一个绝不肯空仓,所以之前退而求其次买的一箱子榴莲干余下几袋成了滞销,添加到蛋糕里,正合适。
原料(6寸圆模):饼底:Maria饼干60克,核桃仁4个,榴莲干适量,融化的黄油30克。
奶酪糊:Ricotta奶酪250克,白砂糖40克,榴莲干适量,中等鸡蛋2个,淡奶油200克,柠檬汁1大勺,玉米淀粉3大勺。
榴莲干总计50克。

这个方子相较原配方已有所调整。饼底用稍清淡的Maria饼干代替消化饼,减少了黄油量而添加核桃几个,核桃的油脂与黄油可以同样达到融合饼干末的效果,但显然更健康。榴莲干一起打成粉末,让饼底也有了榴莲香味。所有的工作,交给菲仕乐的干磨杯。

散落在饼底之上的,是大大小小的榴莲干,为了保持一定口感,特意没有打成粉撒入。
以往不喜欢做奶酪蛋糕,总觉得将奶酪隔水搅拌至顺滑是个费力的过程,而奶酪糊过筛又是个费时的操作。直到某一天突然灵光乍现,所有的工作交给维他美仕料理机来完成,算是真正将双手解放了出来。
Ricotta奶酪、糖、余下的榴莲干一起打至顺滑,依序加入鸡蛋、淡奶油、柠檬汁、玉米淀粉,拌匀。全程都是低速,耗时短,搅拌均匀,足够细腻也就不必要过筛了。


也就是用了预热烤箱的时间,奶酪糊轻松完成。倒入预先做好的饼底里,榴莲干碎因为质地轻而浮了上来,但不算什么大问题。
烤箱预热170摄氏度,烘烤45分钟。

蛋糕进入烤箱,我就和爸妈出门了。用COUSS的烤箱已经有段时间,从没给我添过乱子,也就放心将工作全程交给它不再监管。时间到了,就由着蛋糕留在烤箱里焖会,乳酪蛋糕可以这样,如果同举对待戚风,就只能准备好迎接杯具了。
将大致放凉的蛋糕连着模具放冰箱冷藏4小时,取出即可脱模。




切面中看起来质地不均匀的地方,应该就是榴莲干所形成的了。挖一勺尝尝,奶酪、榴莲的味道结合的自然,是你中有我的天生一对。


室外艳阳高照,阳光房里温度想必超过50摄氏度,赶紧拍了几张,就回餐桌前静静享受这一块榴莲奶酪蛋糕了。配着剑门太白,算是中西结合滋味好吧。


带蛋糕去若兰家,趁着宝宝睡午觉的空档,干儿他娘就着巴黎气泡水,轻轻松松就解决了蛋糕两块,这让每一口都在计算着热量的人情何以堪?很好,即将在苏州待足四个月的人,我会让你穿着大一号的衣服回新西兰的。
加载中,请稍候......